王阳明思想再评价
【摘要】:
王阳明(1472—1529)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王阳明思想的评价,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在对王阳明思想的评价上,存在套用西方模式的现象,没有反映出阳明作为十六世纪中国思想家的特色。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对王阳明思想个别命题进行抽绎,是将阳明思想抽象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分别诠释,缺乏对阳明思想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成圣之道为切入点,对已有成果予以梳理检讨,力求在把握阳明思想之整体的基础上,采用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以及“问答逻辑”的方法,对王阳明思想重新做一评价。王阳明的圣人观与此前儒学史上圣人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否定知识性路径,将“其心纯乎天理”作为圣人的唯一标准,成圣的根据是人人心中自有的“良知”。从成圣之道的角度看,“心即理”命题是王阳明对成圣本体论的证明,诚意(包括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则是王阳明探索提出的成圣工夫论,“万物一体之仁”则是王阳明对于圣人境界的直接描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提出王阳明思想的几个特点。主体性:以成圣之道为例,王阳明强调主体自身能够自我完备、自我实现;过程性:强调关系,强调在具体的情景、具体的关系中展开的理、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理,而不是抽象的、不变的理,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大特色;启蒙性:否定了外在“理”,也否定了外在的权威和经典的无上地位,确立了主体的地位;道德价值本位立场:王阳明把圣人观念彻底道德化,体现出了道德价值立场。唯意志论色彩:突出强调主体的活动性、自决性和非实体性,赋予意志以极端重要的地位,有唯意志论色彩。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8.2
|
|
|
|
1 |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3 |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4 |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5 |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6 |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7 |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
8 |
郑华琼;;舆论监督制度探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
9 |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
10 |
陶秀璈;;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