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
【摘要】: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它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又可以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厌氧发酵制氢是获得氢能的一种比较有潜力的方法,因为它可利用有机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生产,而且操作过程比较简单。
本文采用二重叠皿隔绝空气培养法和平板涂布法从西安污水处理厂和宝鸡阜丰味精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了10株产氢菌株。其中菌株WS-3和菌株WJ-5的产氢量较高,菌株WS-3的产氢量最高,可达到988 mL/L,产率为0.72molH2/mol葡萄糖。菌株WJ-5的产氢量为905 mL/L,产率为0.66molH2/mol葡萄糖。
依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常用细菌鉴定手册》,对2株高效产氢菌株WS-3和WJ-5进行了鉴定,初步鉴定结果如下:WS-3为梭菌属(Clostridium),WJ-5为肠杆菌属(En terobacter)。
本实验还初步探索了产氢菌WS-3生长特性。并对菌株WS-3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菌株产氢菌WS-3发酵产氢最优条件为:葡萄糖浓度为10g/L,氮源为组合氮源(0.4%蛋白+0.3%牛肉膏+0.2%酵母膏),L-半胱氨酸的浓度为0.5g/L,菌龄为16h,接种量为10%,温度为37℃,初始pH值为7.0。优化后该菌的产氢量达1689 mL/L,产氢率为1.24molH2/mol葡萄糖,比优化前提高了70.9%,优化后菌株的平均产氢速率为78.6mL/(L·h)比优化前的42.2 mL/(L·h)提高了86.3%。菌株WS-3是一株具有高产氢潜能的菌株,值得对该菌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果渣预处理方法,以及果渣浓度对菌株WS-3产氢的影响。初步确定采用0.75%氨水室温下处理20 h是最佳的处理方法,菌株利用氨水预处理后的果渣进行产氢实验时,最适的果渣浓度为20g/L。此时,产氢量和平均产氢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4 m L/L和57.0 mL/(L·h)。
|
|
|
|
1 |
李永峰,任南琪,胡立杰,史英;生物制氢系统及其产氢机制[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
2 |
王继华,赵爱萍;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3 |
杨素萍,赵春贵,曲音波,钱新民;生物产氢研究与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2年04期 |
4 |
任南琪;许丽英;张颖;徐慧;王兴祖;陈冠雄;;产氢发酵新菌Ethanoligenens sp.B49对铁的依赖性及产氢途径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10期 |
5 |
张立宏;程军;陈明;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混合菌种利用淀粉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的产氢[J];太阳能学报;2009年03期 |
6 |
尹爱国;林汉森;;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
7 |
唐雅琴;黄兵;刘仪柯;;光合细菌微生物产氢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8 |
周汝雁;尤希凤;张全国;;光合微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6年02期 |
9 |
任云利;孙鲜明;吴云骥;王键吉;;活性污泥以木糖为碳源产氢发酵的工艺条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0 |
宋丽;刘晓风;刘培旺;袁月祥;闫志英;何荣玉;贺蓉娜;廖银章;;微波诱变选育耐酸高效厌氧产氢菌[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
11 |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
12 |
李宏伟;邵文尧;刘海;宋波;;固定产酸克雷伯氏菌产氢的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2期 |
13 |
宋文路;程军;谢斌飞;周俊虎;岑可法;;脂肪预处理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3期 |
14 |
陈文花;刘常青;张江山;赵由才;;热处理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07年02期 |
15 |
屈冉;李俊生;孙振钧;刘雪连;郑小雨;;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及COD的去除[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16 |
肖本益;刘俊新;林佶侃;曲久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发酵产氢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
17 |
潘春梅;张晓静;樊耀亭;;产氢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P22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氢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
18 |
宋庆彬;李爱民;鞠茂伟;刘卓;;厨余与污泥联合发酵不同预处理产氢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8年06期 |
19 |
刘义;樊绍群;徐耀伟;樊耀亭;侯红卫;;菌源处理方式对发酵产氢微生物菌群及产氢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0年06期 |
20 |
徐琰,张茂林,杏艳,李倬,任保增,樊耀亭,侯红卫;纤维素类生物质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J];化学研究;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