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气动热工程算法研究
【摘要】:本论文进行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的研究。基于Prandtl的边界层理论,将流场分为边界层外的无粘流场和边界层内粘性主导的区域,将边界层外无粘流场的数值求解和边界层内粘性主导区域的工程算法相结合,发展了一套高超声速气动热的计算方法。
首先,对国内外发展的各种高超声速气动热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类和比较,综合了各种经典的热流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于无粘流区,采用牛顿法、切楔/切锥法等工程方法确定物体表面压力分布,利用等熵条件确定边界层外缘参数;在边界层内部,则采用上述经典热流公式确定物体表面的气动加热。采用此方法对一些二维及简单三维外形进行了气动热计算,结果证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基于已有的高超声速无粘Euler解算程序,对上述气动热计算方法中的无粘流区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数值模拟,利用无粘数值结果来确定边界层外缘参数,从而发展出一套快速、高效、适用于复杂外形的高超声速气动热计算方法。通过对钝锥、钝双锥、飞船等外形有攻角情况下气动热的计算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飞行器表面热流,结果与实验值及Navier-Stokes方程计算值比较,吻合的很好,而计算效率又远远高于数值方法,非常适用于设计阶段。
|
|
|
|
1 |
任怀宇;蔡昱;孙洪森;;高超声速栅格翼气动特性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
2 |
陈新虹;周志超;赵润祥;许厚谦;;高速动能弹温度场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10年06期 |
3 |
刘君,黄琳;非常规布局弹头超音速气动特性数值研究[J];弹道学报;2002年01期 |
4 |
顾维藻,刘长春,涂建平,神家锐;高超音速进气道的冷却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5 |
周成平;涂素平;蔡超;张义广;;高超音速飞行器头罩气动热流场数值模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6 |
陈德江,王国林,曲杨,王章健,吴礼恒;气动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技术研究[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01期 |
7 |
蒋洪德,朱斌,徐星仲,蔡虎,张冬阳,郭朝阳;第3代汽轮机气动热力设计体系的建立及其工程验证[J];中国电力;1999年11期 |
8 |
马继魁;吴颂平;王超;;高超声速钝头体表面热流的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6期 |
9 |
沈遐龄;航天飞机气动加热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0 |
赵晓利;孙振旭;安亦然;郑钢铁;;高超声速气动热的耦合计算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2期 |
11 |
彭志琦;张均锋;牛斌;穆丹;;曲率半径对前缘气动热与结构响应的影响[J];力学与实践;2011年02期 |
12 |
刘永绩;董素君;王佩广;宁献文;王浚;;高空高速飞行器飞行环境物理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12期 |
13 |
张利珍;王晓明;董素君;王浚;;高超声速飞行器热载荷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4 |
逯雪铃;叶正寅;;乘波体构形的一种热防护方案[J];航空计算技术;2009年03期 |
15 |
耿云飞;阎超;;高超声速前缘空腔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
16 |
王安龄;桂业伟;唐伟;金玲;;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热走廊物理建模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
17 |
陈思员;姜贵庆;张亮;;基于积分法的热流后处理方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5期 |
18 |
黄志澄;空天飞机气动热的工程预测方法[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2年01期 |
19 |
范志刚;张亚萍;裴扬威;张郡;何艳磊;;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窗口光传输数值仿真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年05期 |
20 |
贺旭照;赵慧勇;乐嘉陵;;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气动热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J];计算物理;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