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系统研究

周明  
【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将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体系,并就其动力学系统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系统工程的思想为指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理论、投资环境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特点,从评价体系、静态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实证研究四个层次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与传统投资环境的关系,结合复杂系统理论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复杂性,最后提出了一个从评价体系、静态模型到动力学模型、系统预测与优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的框架体系。 2.通过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将其归纳为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实力、政府服务水平六个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相对传统投资环境的特殊性,甄选了48个具体的子指标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所选取的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五个代表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 3.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基础,从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实力、政府服务水平六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动力学系统进行描述;根据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离散动力学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预测;在此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离散动力学系统的优化算法。 4.系统地介绍了GA-PSO混合规划算法,在此基础上,应用GA-PSO混合规划算法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离散动力学系统模型进行求解,误差分析结果表明GA-PSO混合规划算法对该动力学模型的求解比较有效。 5.选取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了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离散动力学模型,并对其未来五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状况进行了预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离散动力学模型优化算法对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了优化。 6.在对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经过静态评价模型、离散动力学系统模型、离散动力学模型优化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五星;;试论当前我国优化投资环境的战略目标及实现途径[J];投资研究;1993年08期
2 王长胜;;企业、政府双重视角下的投资环境——成都市投资环境案例研究报告[J];财经界;2008年03期
3 程欣;闫坤;;商品住宅项目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08年06期
4 刘东林;加入WT0后我国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转型分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5 郑爱丽;孙宏志;;我国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6 赵玉珍,蔡华;我国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及政策建议[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马力;常相全;王悦;;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项目择优的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年01期
8 刘靖;;青岛市投资环境评价[J];消费导刊;2009年05期
9 张美华;龚亚丽;;基于熵的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分析——以2003~2007年为例[J];企业导报;2010年01期
10 曹振;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省区投资环境评价[J];探索;2005年03期
11 曹振;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省区投资环境评价[J];中国发展;2005年03期
12 周明;薛惠锋;张俊溪;;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3 张亚江;王静宇;;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多层次灰色评价[J];煤炭技术;2007年11期
14 庞百莹;;潍坊市投资环境评价[J];管理观察;2009年09期
15 刘开瑞;马锦;马云雁;;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1期
16 张严;关于外商对上海投资环境评价的调查报告[J];上海统计;1996年03期
17 文余源;中国主要城市产业对象性投资环境评价──以信息产业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3期
18 吴亚燕;杨晋超;;基于AHP下的江苏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01期
19 张晓华;丁苏苗;;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环境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2期
20 尹宗成;丁日佳;;长三角地区投资环境评价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2 晏绍康;郑湘明;雷汉云;陶海英;;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娄霞;;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下的知识经济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杨江虹;;优化产业结构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6 张晓强;;[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4)[C];2004年
7 李云玲;王士卿;;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灰领[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8 周义龙;陈晓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德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奋力实现巢湖崛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10 邓寿鹏;;高新技术产业与WTO[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荆娴;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黄海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韩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潘锡辉;我国典型紧缺矿产资源跨国经营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增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志强;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侯海苏;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石亮;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张弓;甘肃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陈东升;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直接介入及限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史蕾;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彭锦琼;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张泓;服务外包将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待遇[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3 朱品昌;无锡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常思哲;上半年沈阳高新技术产值突破千亿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严利;学习深圳经验推进广州创新[N];广州日报;2007年
6 记者 郝明雷 通讯员 王彬;我市建设“五大基地”打造新型产业集群[N];济宁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梁福根 胡国庆;谋划明天[N];科技日报;2006年
8 武力 王俊杰;打造洛阳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舰队”[N];洛阳日报;2006年
9 驻广州记者 古国真 通讯员 楠方;深圳单位GDP能耗珠三角最低[N];深圳商报;2006年
10 记者 王欣;高科技产业最佳观潮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