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离心机内固液两相流粒子分布特性研究
【摘要】:离心机是一种可实现固液两相或互不相溶的液液两相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机械,其工作原理为固液两相或液液两相由于密度不同,发生离心运动的程度不同,从而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随着工业的发展,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制药等工业生产部门。高速离心机内固液两相流粒子分布特性研究,对于离心机的机构设计,合理进行工作状况的参数设计,离心机几何尺寸进行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三维软件建立小尺寸实验样机,原始尺寸无螺旋离心机和原始尺寸有螺旋离心机三种模型,提取三维流场计算域模型,然后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也验证,确定了合适的网格划分方式及网格参数,最后将生成的网格文件进行数值模拟,调用欧拉-欧拉模型中的VOF模型,对低速小尺寸实验样机模型和高速原始尺寸无螺旋离心机模型内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了转速和粒子浓度对离心机内固液两相流粒子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高速离心机内粒子分布的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转速不同,固液两相粒子分布不同:转速越大,离心作用越强,固液两相的分布更为分散,所以分离效果越好,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2)粒子初始高度不同,固液两相粒子分布不同:粒子初始高度越大,固液两相的分界面位置越靠上,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3)粒子浓度不同,固液两相粒子分布不同:粒子堆积厚度与粒子浓度具有线性关系,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大,粒子堆积厚度也随之变大。
|
|
|
|
1 |
周庆年;于国跃;朱文亮;;国内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进展[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8年02期 |
2 |
胡庆宏;胡寿根;孙业志;赵军;李淼;;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0年05期 |
3 |
李国威;冯新伟;崔俊奎;孙琦;;两种叶型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的对比[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2期 |
4 |
李效贤;超声多普勒流量计在固液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J];水泵技术;2000年05期 |
5 |
倪晋仁,王光谦;高浓度恒定固液两相流运动机理探析:Ⅰ.理论[J];水利学报;2000年05期 |
6 |
倪晋仁,王光谦;高浓度恒定固液两相流运动机理探析:Ⅱ.应用[J];水利学报;2000年05期 |
7 |
韩文亮,王光谦,韩军;固液两相流管道水击防护措施的计算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0年03期 |
8 |
李仁年,刘彦;定常固液两相流动边界层的数学模型[J];流体机械;2000年12期 |
9 |
韩文亮,柴宏恩,韩军;伪均质固液两相流水击的数值模拟:Ⅰ──理论[J];有色金属;2000年01期 |
10 |
韩文亮,柴宏恩,韩军;伪均质固液两相流水击的数值模拟 Ⅱ.验证[J];有色金属;2000年02期 |
11 |
徐萃萍;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边界层动量积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2 |
徐萃萍,马延华,李莉,朱玉才;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动量积分解[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3 |
李金海;李龙;;离心泵固液两相流模型的研究与进展[J];化工装备技术;2005年06期 |
14 |
倪福生;杨年浩;孙丹丹;;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进展[J];矿山机械;2006年02期 |
15 |
曹蕤;刘胜锋;;流体性质对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性能影响研究[J];硅谷;2008年22期 |
16 |
梁双印;胡三高;樊晓芳;曹蕤;徐鸿;;大容量火电机组固液两相流离心泵数值分析及结构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17期 |
17 |
陆斌斌;刘厚林;谈明高;刘琨;;双流道泵内非定常固液两相流的数值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年05期 |
18 |
张静;吴波;覃正超;;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9 |
刘厚林;陆斌斌;谈明高;王勇;王凯;;双流道泵内固液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J];排灌机械;2009年05期 |
20 |
宋玲;;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