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新的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为建立有效应力的物态本构关系,在动三轴仪上对饱和砂土进行了大量的等q往返球应力p和等p往返偏应力q以及往返p、q三类固结排水动力试验,揭示了往返球应力和往返偏应力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继承饱和砂士瞬态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由状态边界面、相态转换面及应力历史边界面构成的静动有效全应力空间特性域,建立了能够全面反应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与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这个本构关系对球应力引起的体应变ε_(vp)、偏应变ε_(sp)(很小可以忽略)和偏应力引起的体应变ε_(vp)、偏应变ε_(sq)均区别了加荷、卸荷和相应的物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球应力比与体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p/p_a~ε_(vp))和偏应力比与体应变的线性关系(q/p~ε_(vp))及随动坐标内偏应力与偏应变之间的双曲线关系(q_r~ε_(sq,r))三类有效应力应变关系与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物理概念清楚,表述简洁。对不同试验跟踪球应力和偏应力的往返变化,计算得到体应变和偏应变的变化,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和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产生、扩散和消散相
|
|
|
|
1 |
刘洋;孔戈;周健;;液化场地地震反应的离散元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
2 |
俞登荣;胡华;;厦门砂土地震反应分析及液化防治措施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0期 |
3 |
祝龙根;卢燕怡;;饱和砂土初始动剪切模量与静抗剪强度关系的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1989年01期 |
4 |
张建民,谢定义;饱和砂土振动扎隙水压力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1993年02期 |
5 |
么印凡,谢定义,王士风;饱和砂土振后再固结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1995年04期 |
6 |
鲁晓兵;垂向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
7 |
谢定义,张建民;周期荷载下饱和砂土瞬态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机理与计算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
8 |
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动强度及破坏准则[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1期 |
9 |
刘麟德;铜街子左深槽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及处理分析[J];四川水利;1994年05期 |
10 |
杨秀竹,王星华,雷金山;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机理及统计判别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1 |
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物态变化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
12 |
程国勇,王建华;用剪切波速评价饱和砂土液化性能的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07期 |
13 |
谢定义,巫志辉,郭耀堂;极限平衡理论在饱和砂土动力失稳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04期 |
14 |
袁灿勤;用剪切波速Vs值判别饱和砂土的液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1年02期 |
15 |
张均锋,孟祥跃,谈庆明,俞善炳;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砂面沉降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
16 |
程国勇,王建华;应用剪切波速判别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的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12期 |
17 |
沈珠江;饱和砂土的动力渗流变形计算[J];水利学报;1980年02期 |
18 |
谢永涛,张鸿儒;不同路径下饱和砂土的动力特性模型[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1期 |
19 |
韩立华,刘松玉;挤土桩对土层液化影响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1期 |
20 |
陈存礼,谢定义;偏应力往返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