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管涌集中渗流通道形成机理及数值模拟
【摘要】:
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众多水利工程的兴建,其中土石坝与堤防工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堤坝工程的渗透变形与渗透破坏研究始终是堤坝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管涌的研究又一直是重中之重。在堤坝渗流过程中经常出现细粒运移的问题,对于细粒渗出层,渗流过程相当于浑水的出渗,所以管涌问题是最典型的浑水出渗问题,但目前所有解决浑水渗流的方法实质上是基于清水的渗流理论,忽略了渗流过程中泥砂运移的影响,这必然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也导致所得的结果有较大的偏差。基于管涌与浑水出渗问题本质的相同,本文通过研究浑水出渗的过程对堤坝的管涌现象进行探索。
本文针对岩土工程界浑水出渗这一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新方法。认为在浑水出渗过程中被渗透水流带走的泥砂引起了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的变化,同时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的增大又加强了渗透水流携带泥砂的能力,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基于此种理念,以达西定律的为基础,引用水力学水流携砂能力经典公式,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了浑水出渗的理论计算公式,给出了求解浑水出渗微分方程的差分形式,并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达到可以对一定体积土体的浑水出渗过程进行计算的目的,并得到浑水出渗过程中渗透系数、孔隙率和渗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
本文在对堤坝管涌发生后产生集中渗流通道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管涌开始发生时的影响范围进行计算,利用自编浑水出渗程序对管涌影响范围内土体的渗透破坏过程进行计算,得到该范围内土体在管涌发展过程中的渗透系数、孔隙率和渗流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将计算结果代回Geo-Studio,进行迭代计算。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模拟管涌集中渗流通道的形成过程,推算集中渗流通道的发展方向,为堤坝的抢险加固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V223.4
|
|
|
|
1 |
周健,张刚;管涌现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
2 |
张家发,朱国胜,曹敦侣;堤基渗透变形扩展过程和悬挂式防渗墙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6期 |
3 |
吴昌瑜;张伟;;长江堤防某些土层组合的渗流特性试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1期 |
4 |
刘建刚,陈建生,焦月宏;砂砾石堤基渗漏涌砂模型[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3期 |
5 |
李振,李鹏,任瑞英;黑河土石坝筑坝材料的渗透稳定性[J];防渗技术;2002年02期 |
6 |
程心恕,杨育文;土坡渗透稳定可靠度分析的模糊概率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7 |
肖四喜,李银平;大堤管涌形成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法[J];工程勘察;2000年03期 |
8 |
刘建刚,陈建生,赵维炳;典型堤基渗漏的完整井管涌模型及其涌砂影响范围的估算[J];工程勘察;2002年04期 |
9 |
耿贺松,耿敬;管涌、流土渗流破坏的判别及实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4年03期 |
10 |
陈纪德,李川;管涌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法[J];地质勘探安全;1999年02期 |
|
|
|
|
|
1 |
周健,张刚;管涌现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
2 |
薛建,王者江,曾昭发,田钢,董彦明,李连杰,宋克民;地质雷达方法在水坝渗漏检测中的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3 |
曹郭履;渗流管涌的随机模型[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5年02期 |
4 |
王理芬
,曹敦履;荆江大堤堤基管涌破坏[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
5 |
吴怀宇,周兆英,熊沈蜀,王晓浩,蓝金辉;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6 |
刘雪梅,陈奎,邵明成;西安市地裂缝对地铁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城市勘测;2005年03期 |
7 |
房纯纲,葛怀光,鲁英,柯志泉,贾永梅;瞬变电磁法探测堤防隐患及渗漏[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4期 |
8 |
陶虹;基于MAPGIS的西安地裂缝分析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
9 |
景诗庭,朱永全;地铁衬砌结构实施可靠度设计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04期 |
10 |
杨育僧;杨骏;;西安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带的方案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6年03期 |
|
|
|
|
|
1 |
郑颖人,赵尚毅,时卫民,林丽;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进展[J];地下空间;2001年04期 |
2 |
曹郭履;渗流管涌的随机模型[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5年02期 |
3 |
王理芬
,曹敦履;荆江大堤堤基管涌破坏[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
4 |
张家发,王满星,丁金华;典型条件下堤身堤基渗流规律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5期 |
5 |
张家发;土坝饱和与非饱和稳定渗流场的有限元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4年03期 |
6 |
谢红,张家发,吴昌瑜,张伟;水布垭水利枢纽三维渗流场有限元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1期 |
7 |
陈洪凯,唐红梅,张录坤;渗流自由面求解的基本方法、修正及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8 |
朱文彬,刘宝琛;公路边坡降雨引起的渗流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9 |
赵金瑛;蔡克贤;;汾河水库土坝浸润线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0年01期 |
10 |
顾俊彦;;关于混凝土重力坝坝基扬压力的若干问题[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2年03期 |
|
|
|
|
|
1 |
房纯纲,鲁英,葛怀光,柯志泉,贾永梅,龚壤山,沈治湖;堤防管涌渗漏隐患探测新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3期 |
2 |
易朝路,郭志高,许厚泽;荆江大堤典型地段管涌险情与水情要素定量分析[J];水利学报;2002年08期 |
3 |
沈建华;葛建;;基于计算模型的堤防管涌机理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
4 |
傅旭东;胡叠;介玉新;;考虑管径拓展的管涌发展过程模拟[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S1期 |
5 |
李大广;;堤坝管涌发展的改进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6 |
罗玉龙;速宝玉;盛金昌;詹美礼;;对管涌机理的新认识[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
7 |
薛新华;杨兴国;;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无黏性土管涌判定研究[J];人民长江;2012年01期 |
8 |
;八把刀堤段管涌群成因分析及治理设想[J];水利管理技术;1997年04期 |
9 |
滕凯,康百赢;关于堤坝管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3年01期 |
10 |
张我华,余功栓,蔡袁强;堤与坝管涌发生的机理及人工智能预测与评定[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