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协议与安全策略研究
【摘要】:人们对信息安全的各种需求促进了量子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量子力学和经典通信为量子通信提供理论基础,是构成量子通信的基石。量子通信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QSDC)、量子秘密共享(quantum secret sharing,QSS)、量子认证(quantum identification)和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等。
基于量子的测不准原理和不可克隆定理,量子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正在着手此项技术,欧盟从1999年开始研究,日本也从2001年开始把量子通信纳入十年计划。在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长期科学和科技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涉及量子通信技术在内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
量子通信技术的无条件安全性,使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将在未来的国防、银行、政府等机要部门的信息安全传输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量子通信中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量子密钥分发中的攻击方案、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以及带有身份认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深入研究BB84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和量子信道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窃听者采用不同测量基对经典BB84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进行截听/重发攻击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以及在接收端造成的量子比特误码率。通过仿真,得出合法用户判断是否存在截听/重发攻击必须设定合适的量子比特误码率门限值,从而为合法通信者间的安全通信和对窃听者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判定依据。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Breidbart基的截听/重发窃听方案,并结合BB84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分析了该窃听方案的性能。新方案中,窃听者窃取全部光子并进行存储,接着将随机由Breidbart基制备的光子发送给接收方。当窃听行为在接收方引起的量子比特误码率小于门限值时,窃听者不会被发现。通信双方通过经典信道比对测量基时,窃听者可以通过窃听获取筛选后的光子的位置及正确的测量基,然后对自己保留的相应位置的光子进行测量,就可以100%获得合法用户间的密钥。
提出了一种高性能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该方案将修正相干光(Modified Coherent State)与诱骗态相结合,通过削除弱相干光源中两个(或三个)光子来减少弱相干光源中多光子脉冲的影响,可有效提高诱骗态量子通信的性能。建立了诱骗态量子通信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用修正相干光的单光子计数率和误码率的数学关系,将分析结果代入密钥产生率表达式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诱骗态的基础上采用修正相干光,会进一步提高量子通信的安全传输距离,为下一步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为防止中间人窃听,提出了一种新的带有身份认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该方案使用EPR纠缠对和极化单光子,其中EPR纠缠对用于传输秘密信息,而极化单光子用来进行身份认证和检测通信过程中是否存在窃听者Eve。Alice和Bob在通信前共享只有合法用户才知道的身份认证码,通信过程中认证码加载在极化单光子上,只有确定信道中不存在窃听者才会恢复。同其他具有身份认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相比,该新方案更易于在实际中实现。
|
|
|
|
1 |
刘玉;叶俊;王长强;;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中信号发生与处理方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2 |
刘丹;裴昌幸;权东晓;韩宝彬;赵楠;;一种可提高安全通信距离的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方案[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3 |
刘玉;叶俊;王长强;;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中的信号同步解决方案[J];光电工程;2006年04期 |
4 |
李延;;中国远距离量子通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J];今日电子;2008年03期 |
5 |
徐爱胜;王建秋;胡喜飞;;量子通信安全性研究[J];科技风;2008年04期 |
6 |
许新山;张军;陈汉武;;基于纠缠交换的第三方密钥分配[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7 |
韩宝彬;裴昌幸;陈南;易运晖;;偏振模色散对量子密钥分发影响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8 |
王建秋;嵇英华;余信理;;量子通信网络安全性研究[J];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
9 |
新华;;量子通信走进人们日常生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9年06期 |
10 |
王静端;量子通信的发展前景[J];半导体光电;2002年01期 |
11 |
;量子与量子通信[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年06期 |
12 |
温晓军,刘云,张振江;量子通信网络中的身份认证方案[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3 |
温晓军;刘云;;分布式量子通信网络中的身份认证方案[J];铁道学报;2005年06期 |
14 |
平生;量子通信系统设想[J];国外科技动态;1994年05期 |
15 |
张庆秀,郭孝尧,孙宝权,李树深;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J];半导体技术;2002年06期 |
16 |
陈芳烈;;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J];百科知识;2007年14期 |
17 |
赵玉芳,杨伯君,张晓光,于丽,曹轶乐,俞重远;量子通信中远程传态的进展[J];光子技术;2004年01期 |
18 |
赵玉芳,曹轶乐,杨伯君,于丽;量子孤子的产生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4年09期 |
19 |
钟可君,唐志列,卢非,李凌燕;量子通信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年06期 |
20 |
阎毅;裴昌幸;师瑞娟;韩宝彬;张磊;;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系统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