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工艺波动的纳米级CMOS互连延时和串扰分析
【摘要】:随着CMOS集成电路工艺特征尺寸进入纳米级阶段,互连性能已经成为制约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纳米级工艺下,工艺波动带有随机性,会直接造成集成电路物理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互连性能,从而显著地影响集成电路功能和性能。因此在集成电路设计中,互连工艺波动对集成电路性能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分析工艺波动对互连性能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互连工艺波动对互连延时和串扰噪声的影响。通过分析互连几何参数波动与互连寄生参数的关系,得到其近似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考虑工艺波动的RC互连延时、RLC互连延时和串扰噪声的统计模型,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得到互连延时和串扰噪声均值和标准差的解析表达式。同时本文也对斜阶跃信号输入下互连延时统计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把本文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和目前广泛应用的的蒙特卡洛分析方法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本文方法具有比较高的精度,同时本文方法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实用性更强。最后,论文对耦合效应下电容和电感对带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把本文方法计算所得带宽和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
|
|
1 |
董刚,杨银堂,李跃进;分析多芯片组件互连延时的一种新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4年01期 |
2 |
来金梅,李珂,林争辉;多芯片组件(MCM)的互连延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8年01期 |
3 |
王增;杨银堂;董刚;李建伟;;考虑非均匀温度分布的RLC互连延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5期 |
4 |
董刚,杨银堂,李跃进;基于“有效电容”的耦合RC互连延时分析[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4年05期 |
5 |
尹国丽,林争辉;一种新的RLC互连解析延时模型的建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6 |
罗伟毅;陈健;郭炜;;基于反馈时钟的高速SDRAM接口设计[J];集成电路应用;2005年05期 |
7 |
陈建平,刘宇乔,张佩玉;光频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的频道布置及串扰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
8 |
周祖成;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进展——深亚微米设计对互连线模型的要求[J];电子技术应用;1997年11期 |
9 |
来金梅,林争辉;MCM互连延时宏模型和物理参数[J];应用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10 |
刘正青;高速PCB设计中的串扰分析与控制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1 |
王有志;FPGA基互联网系统的设计[J];电子产品世界;2001年07期 |
12 |
蒋宁,谢军;布线系统常见故障及其定位技术[J];煤矿现代化;2003年05期 |
13 |
于博;;融入全新退火技术与多层互连技术 富士通低功耗、高性能45nm逻辑芯片技术问世[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07年08期 |
14 |
曹跃胜;高速PCB设计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8年04期 |
15 |
常青,靳孝峰;高速电子系统的串扰分析及消除[J];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6 |
曹香萍;浅析三相异步电动机制造工艺波动的主要原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6期 |
17 |
张素萍;管爱红;;OBS核心节点两种交换结构的串扰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09年06期 |
18 |
成志东;;高速数字系统印刷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4期 |
19 |
董刚;刘嘉;薛萌;杨银堂;;基于双电源电压和双阈值电压的全局互连性能优化[J];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
20 |
赵晶文;胡光锐;;高速互连线耦合串扰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