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毫米波混合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蔡青松  
【摘要】:毫米波通信技术作为下一代(5G)动通信技术,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毫米波频段能够提供高达GHz的可用频谱,在此基础上有希望使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Gbps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毫米波无线传播过程中,高于传统微波几个数量级的损耗和衰减。因此,毫米波通信系统必须利用大规模阵列天线,通过控制阵列天线获得波束成形增益来对抗过强的损耗和衰减,改善毫米波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在传统多天线系统中,多个数据流的波束成形,即预编码技术,是通过全数字方式在基带编码实现的。虽然全数字编码能够获得很高的波束成形增益,但如果要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实现全数字编码的波束成形技术,则必须部署和收发天线数相等的收发机,鉴于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天线数量较多,对于实时信号处理的严格要求使得全数字实现不可行,另外,由于高额的成本和巨大的能耗,这种全数字编码的波束成形技术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实现也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射频(RF)域实现模拟处理可以减小数字收发机的数量(小于收发天线数),收发机通过模拟移相器控制一定数量的天线,每个收发机产生一个波束并指向一个用户实现模拟波束成形,但当用户空间分布较密集或重合时,这种方法将带来严重的用户间干扰。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在模拟波束成形前对多个数据流进行数字基带编码来提升性能,这种结构即混合波束成形系统;采用混合波束成形的毫米波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收发机的数量,降低波束成形的实现难度。论文的工作是基于混合编码结构,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实现波束成形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毫米波信道特性,由于毫米波频段的路径损耗较为严重,导致毫米波传播的空间选择性有限,阵列天线的密集分布也使得天线阵元间呈现高相关性,因此空间不相关的瑞利模型不适用于毫米波信道。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稀疏信道模型,模型描述了分簇多径特性,即包含少量主径,以每条主径为中心的簇包含若干条子径,该信道能够很好地描述小范围(如室内)场景下毫米波的传播特性。2.基于全遍历改进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算法分为RF编码码本搜索和基带编解码矩阵计算两部分;首先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通过遍历RF编码码本集合的方式搜索出收发端RF最优编解码矩阵,然后基于最优无约束编码准则,利用RF编解码矩阵计算收发端基带编解码矩阵,最后对发送信号进行基带编解码和RF编解码,实现收发端混合波束成形;仿真分析表明,改进算法在降低了搜索复杂度的情况下,能够取得不错的波束成形性能。3.基于多重信号分类(MUSIC)到达角(AoA)估计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算法通过计算基带编解码矩阵和RF编解码矩阵实现;首先通过正交匹配追踪计算出发端RF编码矩阵,然后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计算出发端基带编码矩阵,对信号进行发端编码,通过信道后,接收端基于MUSIC算法对到达信号构造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并利用噪声子空间和信号子空间的正交性,在频域搜索谱峰,谱峰对应的角度即为接收信号到达角,利用到达角计算出收端RF解码矩阵,然后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计算收端基带解码矩阵,最后实现收端波束成形;仿真分析表明,提出算法有着更低的复杂度,在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的毫米波通信中,能够取得很好的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磊;任灵芝;蒋全胜;;基于稀疏网络中机会波束成形技术的算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何世文;黄永明;杨绿溪;;基于公平性对偶理论的多小区下行协同波束成形算法[J];通信学报;2013年01期
3 于斌;胡捍英;;单小区功率约束下的多小区协同波束成形[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3年01期
4 高新涛;赵季红;曲桦;;基于随机波束成形的多天线用户系统的容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Patrick Wiers;;波束成形系统的相位测量[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1年04期
6 党军宏;潘亚汉;;无相位反馈的分布式发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年05期
7 解培中;郑宝玉;岳文静;;多小区多用户无线网络下行链路协同波束成形设计[J];通信学报;2012年07期
8 成文婧;徐玉清;刘兆和;王欣;;协同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李应博;吕国成;张晓宁;吴建军;金野;项海格;;基于干扰控制的多小区分布式波束成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杨涛,谢剑英;多维正交天线的鲁棒波束成形算法分析[J];信号处理;2004年01期
11 刘林南;匡镜明;费泽松;;多天线系统特征波束成形技术中的功率分配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2 吴舟;赵春晖;;基于博弈论的二次博弈波束成形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7期
13 王磊;张超;卫国;;协作机会波束成形门限算法及性能界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4 王磊;汪智勇;卫国;;有噪反馈下的分布式波束成形码本设计[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15 吴舟;赵春晖;王月瑜;赵忠凯;;基于博弈论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11期
16 孙禾;吴斌;吴宏伟;;基于电子波束成形的跟踪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1期
17 林静;宋荣方;;机会波束成形系统中一种新的调度方案[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8 邹莹;彭端;肖启峰;;分布式波束成形载波同步策略[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年10期
19 王达;张晓宁;依那;项海格;金野;;多小区蜂窝网络波束成形优化策略[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8期
20 李钰;陈抗生;;基于扩展贝叶斯滤波的鲁棒波束成形[J];微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逸群;王宇辉;;对多天线认知双向中继有限反馈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的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傅洪亮;鄷广增;;多载波CDMA系统中一种新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春伟;胡封晔;;基于MIMO-UWB系统的波束成形算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杨永记;谢显中;;JT和智能天线下行波束成形联合优化的研究[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燕群;无线物理层安全通信中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黄子甲;基于分布式多小区系统的多点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刘斌越;协作波束成形及多用户MIMO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立健;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下物理层安全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马帅;存在信道误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稳健信号处理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秦博雅;基于低复杂度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王磊;分布式波束成形下的中继协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张雷;多天线系统中基于有限反馈的波束成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成文婧;协同通信中的分布式空时编码和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顾宇杰;鲁棒自适应波束成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欣;MISO系统下行链路波束成形技术[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梦瑶;压缩感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岩松;小区间干扰抑制的协作波束成形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朱文涛;认知MIMO系统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徐一成;4G系统中的波束成形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陈文阳;能效优化无线MIMO传输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秦伟微;三维波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周叶;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波束成形与检测算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蒋雪;基于波束成形与人工加扰的安全容量优化与接入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朱师妲;无线传感网中基于波束成形的协同传输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张彤;无线干扰免疫力报告[N];网络世界;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卜娜;大规模Wi—Fi应用亟待跨过“干扰”门槛[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3 清水;Wi—Fi 802.11n仍在完善中[N];计算机世界;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