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M1模型的建立及在城市污水生物添加强化脱氮中的应用
【摘要】:数值模拟是研究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这一复杂生化过程并对其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国际水协会ASM1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增加了除磷功能,建立了具有除碳、脱氮、除磷功能的EASM1模型(Extention of ActivatedSludge Model No.1),利用欧盟基准BSM1(Benchmark Simulation Model No1)和国际水协会ASM2对EASM1模型进行了验证。
将EASM1模型分别应用于序批式工艺(SBR)和连续流工艺(A~2/O)的生物添加强化生物脱氮系统。依据生物添加的特征,提出了投加比a(投加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的概念,用于表征生物添加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短污泥龄(SRT=6d)的条件下,投加比越大,硝化速率越大,氨氮转化率越高,生物添加强化效果越好。无生物添加时(a=0),硝化能力较差,经50天运行,氨氮去除率仅为17%,出水氨氮为35mg/L;当a=0.01时,经50天运行,氨氮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出水氨氮可降至5mg/L;当a=0.2时,仅经15天后,出水氨氮降至1mg/L以下。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提出的拓展模型和模拟方法可较好地模拟活性污泥生物添加强化生物脱氮系统。
针对现有活性污泥模型的参数识别方法,如人工试错法、遗传算法等,算法复杂、收敛速度慢、准确率低,提出采用支持向量机法的模型参数识别方法。结果表明,选取5个敏感性较强参数(Y_H,μ_H,b_H,μ_a, k_h),选用支持向量机法时,平均相对误差为1.335%,其中Y_H为0.015%, H为2.76%,b_H为1.43%,μ_a为0.58%, k_h为1.89%,整体相对误差波动较小;当选用遗传算法时,平均相对误差为1.622%,其中Y_H为0.03%,μ_H为4.47%,b_H为1.47%,μ_a为0.46%,k_h为1.68%,整体相对误差波动较大,说明支持向量机法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优于遗传算法。
借鉴现代控制理论,用状态空间法描述污水水质与控制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借助变步长加速法进行寻优,从而达到对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基于模型的控制。以A~2/O中试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出水氨氮和硝氮为指标,其主要控制参数为污泥龄、曝气量和污泥回流比。在传统控制策略下,仅能凭经验对控制参数的变化量进行选择和控制,且无法预知控制结果。当污泥龄为15天,溶解氧为1.65mg/L,内回流比为50%时,出水氨氮为13.53mg/L,硝氮24.12mg/L,氨氮超过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以活性污泥模型为基础,利用状态空间法和变步长加速法,选取出水氨氮及硝氮为控制变量,以溶解氧及内回流比为操作变量(污泥龄不变条件下),经模拟计算,确定溶解氧增量为1.84,内回流比增量为0.75。以模拟计算的参数对实际系统进行控制,2天后,出水氨氮由13.53减少至4.1mg/L左右,出水硝氮由24.12减少至9.4mg/L左右。以上结果表明当进水水质不变时,该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控制参数的定量操作及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定量控制。通过监测进水水质的变化,应用该方法还可实现对处理系统的前控制。
|
|
|
|
1 |
朱晓君,周增炎,高廷耀;低氧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生产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S1期 |
2 |
李平,卢冠忠,肖文德;面向21世纪的烟气脱硫脱氮一体化工艺[J];化学世界;2000年07期 |
3 |
魏培平,董丽敏,杨嘉祥;脉冲电晕等离子体脱硫、脱氮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
4 |
高从然,范喜频,刘翠乔,楼剑常,张永红;溶剂脱氮-白土精制组合工艺提高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研究[J];润滑油;2004年04期 |
5 |
曲虹霞,钟秦;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V_2O_5/TiO_2催化剂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6 |
杨云龙,闫鸿远;A~2/O脱氮除磷工艺[J];山西建筑;2004年22期 |
7 |
晏波,胡成生,朱凡,韦朝海;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NH_3-N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J];环境化学;2005年06期 |
8 |
金培涛;陈辅利;孟飞;谭丽莉;;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9 |
万田英;李多松;;MBBR工艺及其运行中易出现问题的探讨[J];电力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
10 |
孙亚琴;陈麒忠;张琢;金鸣林;;增碳剂煅烧脱氮工艺实验研究[J];特殊钢;2006年05期 |
11 |
万田英;李多松;;常温流化床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实验研究[J];环保科技;2007年04期 |
12 |
王建龙;彭永臻;王淑莹;高永青;刘莹;;复合生物反应器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
13 |
詹鹏;王湘英;朱建林;高华生;李小明;;梯田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步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1期 |
14 |
王建国;;焦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
15 |
殷震育;杨文焕;杨英静;;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07期 |
16 |
张敏;何圣兵;王海瑞;陈雪初;;人工湿地脱氮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1年01期 |
17 |
王自健,章亚东,黄恩才;3,5—二氯苯胺的合成工艺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4年04期 |
18 |
高廷耀,周增炎;一种适合当前国情的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工艺[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
19 |
梁冬,高艳玲,李晓集;循环流化床炉的脱硫脱氮技术[J];北方环境;1998年01期 |
20 |
沈喜洲,夏明桂;石蜡基重质润滑油基础油脱氮与白土精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