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环境中颗粒物污染水平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铁交通系统在全国各大城市应运而生[1],由于其便捷、高效、舒适的特性,地铁客流量逐年增加,导致列车行车间隔的缩短和列车运行次数的增加,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地铁站内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部分城市地铁乘客已出现不适甚至晕倒的现象。因此,研究地铁车站的环境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集总参数模型,根据质量平衡控制方程,详细推导了不同地铁空调系统形式、屏蔽门开闭状况下地铁环境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式,分析了室外颗粒物浓度、室内颗粒物初始浓度、过滤段过滤效率、出入口渗透风量、乘客的数量、二次悬浮等因素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给出了室外颗粒物浓度、站厅站台发尘量、颗粒物沉降率、地铁站初始浓度、屏蔽门漏风量的确定方法。
以西安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依照实际工程设计资料建立全尺寸三维几何模型,采用尺寸函数的方法划分网格,混合物模型作为模拟的数学模型,按照实际测试数据作为模拟的边界条件,应用Fluent软件对车站公共区速度场、温度场、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模拟分析,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并研究了PM10、PM2.5、PM1.0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关系,PM2.5/PM10、PM1.0/PM10比值的变化关系。最后对7种不同工况下的颗粒物浓度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分析及两种不同气流组织下的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对地铁公共区的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在距站厅层地面1.4m处的平面上,送风口下方颗粒物浓度较低,PM10浓度约为138μg/m3;两侧回风口下方附近区域、站厅层两端、自动售票机附近及出入口闸机等处PM10浓度较高;尤其是自动售票机附近,PM10浓度很高,污染非常严重。在距站台层地面1.4m处的平面上,送风口下方颗粒物浓为112μg/m3左右;有涡流存在的区域,颗粒物浓度较高,污染较为严重;自动扶梯及楼梯背向送风口一侧颗粒物浓度较高,最大值为364μg/m3,超过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规定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应小于250μg/m3的要求,该区域污染严重。
(2)对于PM2.5、PM1.0。在站厅层,除站厅层两端、自动售票机附近、入口闸机附近颗粒物浓度较高外,其他区域浓度分布较为均匀;在距站厅层地面1.4m处平面上,PM2.5最大浓度为99.4μg/m3,PM1.0最大浓度为72.4μg/m3。在距站台层1.4m处平面上,PM2.5最大浓度为140μg/m3,PM1.0最大浓度为72.9μg/m3。
(3)无论是站台层还是站厅层,PM2.5/PM10比值均大于0.5,最大值达0.86。PM1.0/PM10的比值也较高。
(4)在7种模拟工况中,工况2(站厅送风口速度为2.3m/s,回风口速度为2.08m/s。站台送风口速度为1.9m/s,回风口速度为1.68m/s)为最优工况。气流组织改变后,站厅层、站台层人群呼吸带高度平面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
|
|
|
|
1 |
桂锋;叶青徽;周扬屏;黄河清;;清扫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
2 |
乌日图那森;马永明;丁杨;谷雨;;2009-2011年包头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分析[J];北方环境;2013年11期 |
3 |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两典型办公室室内颗粒物浓度监测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4年03期 |
4 |
林杰豪;;基于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站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
5 |
易江,高小晋,胡伟,魏复盛;燃煤电厂锅炉排放颗粒物浓度的连续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
6 |
许婕;亢燕铭;钟珂;;不同污染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8年01期 |
7 |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朱彦锋;;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年06期 |
8 |
谢东海;陈楠;薛英;刘统亮;韩奇;;海口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重金属元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
9 |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岳良;周科;占中华;姚洪;;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
10 |
傅伟聪;董嘉莹;王茜;赖恭梯;赖钟雄;;福州市冬季若干典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4年02期 |
11 |
周玖萍,田忠昌,郑莉;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及5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3年06期 |
12 |
徐世平;许春华;高宝玉;王薇;岳钦艳;;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
13 |
李礼;向洪;余家燕;周乾;覃鸿钰;翟崇治;;重庆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对比监测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
14 |
王文全;于娟;;教室空气颗粒物浓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08期 |
15 |
王乃宁,尉士民;排放源颗粒物浓度及粒径连续监测技术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16 |
吴万宁;查勇;贺军亮;王强;包青;;南京仙林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12期 |
17 |
;1.75万亿元,十年消除重污染[J];领导决策信息;2013年37期 |
18 |
尹健生;吴子振;;降低烟尘排放物的燃油添加剂[J];世界采矿快报;1991年17期 |
19 |
朱能文;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2期 |
20 |
杨书申,邵龙义,肖正辉,李金娟,李卫军;中国典型城市2004年大气质量及颗粒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