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遗产视角下西安明城墙及周边区域研究
【摘要】:环绕西安旧城的明城墙是西安城市的地标,也是全国大都市中仅有的得到完整保留的古代城垣。在西安自身的城市历史演进过程中,城墙的角色发生一次次变迁,功能和地位不断革新,终成今日之面貌。在此过程中,明城墙的前身——唐长安皇城城墙,是唐王朝官署办公区域的边界;唐鼎转易后,长安规模骤减,皇城城墙成为城市的外郭城,规模和形式在明代得以确定,在这一阶段,城墙界定了西安城市的轮廓,划分出与农村的边界,并作为围护构筑,直接维系了城市的安危与存废;建国后,西安开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城墙与计划经济主导的工业发展格格不入,被视为发展的藩篱,逐渐沦落为城市废墟。后来,人们遗产保护意识提升,西安明城墙更多地被当作城市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其内涵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空间表述以及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物质寄托。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西安实施了明城墙保护及环城公园建设工程,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依托城墙内外层出叠现。伴随着西安明城墙角色的更新,城墙周边人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西安明城墙与周边区域共同架构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了当代社区百姓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寄栖于此。西安明城墙能够经年历岁超越原初的功能,在现代城市空间秩序里串联起一个个姿态鲜活且特征鲜明的“生活场”,是作为一项城市遗产“恒久”与“不断更新”双重意义的体现。本文以西安明城墙为研究对象,利用文字与图纸记录当下寄栖于城墙周边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旨在研究城市遗产在当代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城市遗产与当代人们生活的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