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道路径流污染特征与调蓄池容积研究
【摘要】:道路径流作为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效应最强的部分,对受纳水体的影响非常严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目前以道路径流污染控制为目标在源头设置径流沉淀池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在宜兴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雨水口设置采样点,在降雨期间对应采集了降雨资料和道路径流雨水样品,选取其中5场典型降雨事件并对整场径流水量和水质进行全过程分析,针对宜兴市道路径流沉淀池容积计算方法开展研究,以期为道路径流沉淀池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照。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降雨雨型、平均降雨强度、产流前平均降雨强度、降雨量是影响道路径流水量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5场降雨事件降雨量和径流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575、0.95276、0.69309、0.64772、0.93755。相关性系数达到0.93的三场降雨,前期平均雨强大、降雨连续。(2)SS、COD、TN、TP在降雨初期浓度均很高,分别在(64~176)mg/l、(56.6~211.7)mg/l、(4.05~12.62)mg/l、(0.48~1.17)mg/l之间变化。在降雨后期会趋于一个稳定的低值。若是出现降雨强度峰值污染物浓度会先上升后出现大幅度下降。COD、TN、TP随着SS增大而明显增大,可将SS作为径流水质控制目标污染物。5场降雨事件无量纲质量-体积累积冲刷曲线均位于45~0对角线之上,说明均发生了初期冲刷效应。(3)“雨水调蓄量D”选用的具体步骤为:1)任意选用接近于4mm~8mm数据范围内的调蓄量h_i,依据所得降雨量与污染物质量负荷去除率相关性方程得到在该调蓄量h_i下任意降雨量的SS质量负荷去除率。2)等间距地选定接近于4mm~8mm数据范围内的调蓄量(h_1…h_n)并重复上一步。3)采用夹逼法将雨水调蓄量D精确定位在(h_1…h_n)之间。
|
|
|
|
1 |
吴林祖;;杭州城市径流污染特征的初步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1987年06期 |
2 |
温灼如;;苏州都市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模拟模型[J];江苏水利;1988年01期 |
3 |
高旭;黄磊;陈明国;陈俊宏;谢伟丹;马晓霞;;三级渗滤系统控制农业径流污染的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4 |
吴东明;杨柳;赵雁冰;;沱江流域农村径流污染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四川环境;2008年03期 |
5 |
陈西平;川东与鄂西农村径流污染严重的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1年01期 |
6 |
韩易;何强;颜文涛;;城市径流污染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4期 |
7 |
郑远;贾璐;杜豫川;孙立军;;道路路表径流污染处理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8期 |
8 |
赵金辉;陈卫;;高速公路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控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1期 |
9 |
王艳锦;郑正;彭晓成;巢雁加;孟卓;;城镇化进程中的径流污染问题——以苏南河网地区为例[J];环境保护;2007年02期 |
10 |
夏青;城市径流污染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
11 |
田少白;;邯郸城区径流污染特性及其控制对策[J];河南科技;2013年01期 |
12 |
盛建国;曾平;张灿灿;晏勤晓;;镇江老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13 |
张健君;蒋沂孜;刘安;管运涛;叶少华;;华南地区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特性:以深圳市为例(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4年02期 |
14 |
黄绍霖;曾悦;洪武扬;李安武;张芳芳;高卓远;林文斌;;福州市中心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年03期 |
15 |
陆宇;张雪;李贺;;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特征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07年06期 |
16 |
卓慕宁,吴志峰,王继增,李芳柏,万洪富;珠海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2003年05期 |
17 |
贺宝根,周乃晟,胡雪峰,高效江,王少平;农田降雨径流污染模型探讨——以上海郊区农田氮素污染模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
18 |
赵剑强,闫敏,刘珊,张志杰;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调查[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1期 |
19 |
杨新民,沈冰,王文焰;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控制述评[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年03期 |
20 |
任玉芬;王效科;欧阳志云;侯培强;;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