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与基本理论分析
【摘要】:型钢混凝土构件具有承载力大、刚度大、构件截面尺寸小、良好的延性以及较好滞回特性及耗能性能,因此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型钢与混凝土之间良好的粘结作用是保证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型钢与混凝土协调工作的基础,型钢、钢筋和混凝土三种材料元件协同工作,以抵抗各种外部作用效应,才能够充分发挥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点。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作用直接影响着型钢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计算假定、构件承载能力、裂缝和变形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
目前各国规范对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简化或避开了对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问题的精确处理。笔者对现有的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是一个较复杂的课题,诸多研究成果分歧与矛盾较大,许多问题尚不足以定论,因此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基于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具体特性,本文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拟定试验试件设计以轴心拉拔为主,辅以轴心推出、短柱和推拉反复试验。轴心拉拔试验依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考虑4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型钢锚固长度和横向配箍率,设计试件16榀;为了考察型钢翼缘内、外侧和腹板表面各自的粘结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增设了隔离腹板和翼缘内侧及仅隔离腹板的对比试件各2榀:为了模拟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及轴心拉压反复受力,增设了轴心推出和短柱试验试件各2榀以及轴心推拉反复试验试件4榀,共计28榀试件。对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及滑移的分布规律进行量测,并同时对粘结滑移的内裂缝形成和发展进行追踪观察。
本文对试件的破坏形式和形念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了粘结应力和滑移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和滑移量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机理,建立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临界保护层厚度与最小配箍率的计算模型,给出了临界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锚固长度的可靠度分析。
基于型钢混凝土破坏机理,研究了型钢周围混凝上的应力状念,在理论上推导
|
|
|
|
1 |
梁勇敢;;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8期 |
2 |
杨勇,赵鸿铁,薛建阳;型钢混凝土粘结机理与粘结强度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3 |
刘加荣;胡夏闽;薛伟;;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综述[J];钢结构;2008年08期 |
4 |
马付彪;赵鸿铁;薛建阳;;型钢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5 |
薛建阳,杨勇,赵鸿铁,郑山锁,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综述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2年04期 |
6 |
杨勇,赵鸿铁,薛建阳,王彦宏,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力学性能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现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赵根田;杭美艳;李永和;;型钢混凝土短柱的粘结性能与极限承载力[J];工业建筑;2006年04期 |
8 |
马涛;邓海霞;高妹娟;;型钢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32期 |
9 |
魏山山;唐红元;;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西建筑;2010年13期 |
10 |
张仁杰;张阳光;;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发展应用研究[J];科学之友;2010年22期 |
11 |
宋子威;文功启;;电算程序SRCCP在型钢混凝土刚架桥设计中的应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0年05期 |
12 |
郑之俊;国内外关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3 |
金星;;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工程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8年04期 |
14 |
张来彩;;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J];发展;2011年09期 |
15 |
白晓红;白国良;;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与展望[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
16 |
田荣;;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拉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
17 |
李红;;浅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18 |
郭永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7年29期 |
19 |
陶兵;彭伟;杨雨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
20 |
陈永生;揭晓余;李光耀;;复杂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筋绑扎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