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H_2S高效菌种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
在污水处理厂和工农业生产中都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出现概率最大的是H_2S。H_2S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其嗅阈值仅为0.000755mg/m~3;进入人体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不可还原的硫化血红蛋白,发生中毒症状;还会引起设备和管道腐蚀、催化剂中毒。传统去除硫化物的物理、化学方法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而生物脱硫工艺因去除效率高、无需投加化学药剂而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对H_2S的来源、特点、目前处理技术现状及处理技术进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中分离出了降解H_2S的优势菌,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些优势菌的降解特性,为H_2S降解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是从驯化的活性污泥中选取菌源,按常规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及鉴定;研究各菌株的适宜生长条件;将驯化筛选的菌种进行降解性能试验,筛选出脱硫高效降解菌;研究其降解H_2S的特性。本研究分离出6株异养型硫氧化菌(Y1、Y2、Y3、Y4、Y5、Y6)和1株化能无机营养型硫氧化菌(W1)。经初步鉴定:Y1,Y4为芽孢杆菌属,Y2,Y5为黄单胞杆菌属,Y3为土壤杆菌属,Y6为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W1为脱氮硫杆菌。
从糖厂活性污泥分离出脱硫菌种黄单胞菌挂膜,保持入口H_2S气体浓度在350~1100mg/m~3之间,营养液喷淋量为1.25L/h,进气量为1L/min。随着入口浓度增大到1012mg/m~3,H_2S去除率为92%,达到了很好的脱硫效果,同时也说明了黄单胞菌更适宜降解较高浓度的H_2S。保持营养液喷淋量为1.25L/h,通过改变气体流量,进行了五个不同停留时间(即156s、78s、39s、26s、19.5s)下H_2S的去除效率试验,确定停留时间为78s以上去除效果比较好。从土壤中分离筛选1株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接种到生物滴滤塔上脱除H_2S气体,结果表明:入口浓度为1453mg/m~3,停留时间78s,H_2S脱除率为92%。该菌可承受较高负荷,最大可达134g/(m~3·h),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和脱臭效果,为工业化应用中处理高浓度的H_2S气体提供了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73
|
|
|
|
1 |
刘晓燕,王向东,蒋文举,李霞,宋若远,林松;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亚铁离子的氧化及其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4期 |
2 |
贡俊;张肇铭;;脱氮硫杆菌氧化硫化氢过程中的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
3 |
田翱宇,陈吉春;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环境技术;2003年04期 |
4 |
谢冰,史家樑,徐亚同;恶臭的微生物处理概述[J];环境导报;1997年01期 |
5 |
洪伟,古国榜,吴志伟,胡毅刚;光催化氧化法治理恶臭污染的工程应用[J];环境工程;2002年06期 |
6 |
于尔捷,杨义飞,张晶;生物脱臭技术发展趋势[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姜安玺,王晓辉,杨义飞,孟雪征;生物处理硫系恶臭气体的现状及展望[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王爱杰,杜大仲,任南琪,赵秋实,王文静;脱氮硫杆菌在废水脱硫、脱氮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陈晓;周礼;张永奎;;细菌菌液脱除H_2S的工艺条件[J];化工进展;2006年01期 |
10 |
罗明芳,姜成英,邢建民,缑仲轩,李珊,刘会洲,陈家镛;脱硫菌R-8的生长及其生物降解水中二苯并噻酚[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
|
|
|
|
|
1 |
黄兵,杜永林,孙石,黄若华,杨淑仙;光照对低浓度硫化氢气体生物法净化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年06期 |
2 |
吴胜恒;恶臭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电设备;2000年02期 |
3 |
刘小群,江宏富,姚文锐;硫化氢脱除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4年05期 |
4 |
万雪松,万海清,朱家骅;硫酸厂淤泥中SRB的选育及特性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5 |
廖嘉玲;苏士军;丁桑岚;;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6年01期 |
6 |
于庆波,王新华,秦勤,吴进怡,邢海滨;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J];冶金能源;2000年06期 |
7 |
万海清,苏仕军,葛长海,万雪松,朱家骅;一种分离培养硫酸盐还原菌的改进方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
8 |
龙汉,陈志龙,姜韦华;地下步行通道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计算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
9 |
姜(韦华),陈志龙,纪会;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经济评价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
10 |
刘淑梅,张淑芬;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
|
|
|
|
|
1 |
陈志强,吕炳南,于春晓,温沁雪;城市垃圾好氧堆肥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6期 |
2 |
丁文川,李宏,郝以琼,曾晓岚;污泥好氧堆肥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其生态规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3 |
黄兵,李晓梅,孙佩石,黄若华,杜永林;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4期 |
4 |
姜安玺,王晓辉,刘波,相会强,闫波;硫系高效脱臭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
5 |
姜安玺,王晓辉,杨义飞,孟雪征;生物处理硫系恶臭气体的现状及展望[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6 |
于尔捷,杨义飞,张晶;生物脱臭技术发展趋势[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王爱杰,杜大仲,任南琪,赵秋实,王文静;脱氮硫杆菌在废水脱硫、脱氮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席北斗,刘鸿亮,孟伟,李捍东,王庆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
9 |
李艳霞,王敏健,王菊思;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腐熟度参数及指标[J];环境科学;1999年02期 |
10 |
贡俊;张肇铭;;脱氮硫杆菌氧化硫化氢过程中的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
|
|
|
|
|
1 |
施利毅,古宏晨,李春忠,房鼎业,张怡,华彬;SnO_2-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J];催化学报;1999年03期 |
2 |
翟崇治;微生物过滤法净化恶臭污染物[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
3 |
胡尚勤;微生物除臭牛粪的初步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1期 |
4 |
黄兵,李晓梅,孙佩石,黄若华,杜永林;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4期 |
5 |
马梅荣,王光玉,宣世伟,孙德智;利用微生物除臭技术研究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4期 |
6 |
唐振兴,王素娟,葛立军,何治平;黄孢原毛平革菌的降解机制及其应用[J];染料与染色;2003年05期 |
7 |
郭静,匡颖,王召,杨秀文;复合床生物反应器处理恶臭气体和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9期 |
8 |
赵春霞,赵勇,邸进申;酸性气体生物脱硫中细菌的培养及固定化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9 |
李景印,郭玉凤,张亚通,段惠敏,王云清;纳米TiO_2光催化剂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姜安玺,王晓辉,杨义飞,孟雪征;生物处理硫系恶臭气体的现状及展望[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