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
【摘要】:
以1996年~2005年监测的SO_2、NO_2、PM_(10)浓度监测值为研究对象,对宝鸡市“九五”和“十五”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大气污染物与宝鸡市的人均GDP两要素,探讨宝鸡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对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本文以SO_2、NO_2、PM_(10)为污染因子,对宝鸡市大气环境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并采用空气污染物负荷系数和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2001—2005年评价结果。
本文就大气污染物物与宝鸡市的人均GDP两要素,探讨宝鸡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借助EXCEL和SPSS软件系统,对大气污染物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借助SPSS软件,绘出三种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人均GDP之间的拟合曲线。
宝鸡市在2001~2005年期间空气质量基本良好,宝鸡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列顺序是PM_(10)>NO_2>SO_2,宝鸡市主要污染物是PM_(10)。SO_2污染在有起伏的同时呈现出缓慢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宝鸡市SO_2防治措施已初见成效。NO_2污染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宝鸡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日趋严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针对宝鸡市各大气污染物浓度污染现状,政府决策、工程技术、环境质量管理、经济决策、城市绿化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强调了以“预防为主”的区域综合防治思路,为宝鸡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
|
|
1 |
韩玉成,荷丽娟;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多层次级别确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6期 |
2 |
高爱枝,关建立,张普怀;临汾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灰色优势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3 |
豆俊峰,邹振扬;主成份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4 |
乔德昌;;应用PSI环境指数对鞍钢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J];钢铁;1985年07期 |
5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文摘;1994年04期 |
6 |
卡哈尔·托合提;;和田市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7 |
胡刚;;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
8 |
王彩云;;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海峡科学;2007年06期 |
9 |
王国平;杨洁;王洪光;;大气环境质量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模型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
10 |
吾斯曼;林军;赵海龙;;哈密市大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
11 |
李德志;李彦涛;李峰;;人工神经网络在区域短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警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7期 |
12 |
王钰;于法展;尤海梅;;镇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3期 |
13 |
李正方;;利用植物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几种方法[J];环境保护;1981年03期 |
14 |
郑宗节;;齐鲁乙烯工程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专家评议会在京召开[J];化工环保;1985年01期 |
15 |
高明慧;扬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4期 |
16 |
余汉豪;;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J];广州环境科学;1994年02期 |
17 |
谭少华,李欣,郭丽娜,王春芳;浅析富裕县大气环境质量状况[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6年03期 |
18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文摘;1996年03期 |
19 |
周颖,胡茂功,赵为武,张捷,张天源;贵州绿色食品茶叶大气环境质量研究[J];贵州气象;1998年02期 |
20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文摘;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