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政策分析

姚广红  
【摘要】: 能源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能源的开发利用,既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以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能源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陕北能源开发区域的实地调研,并结合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性、解决的困难性以及现有环境政策的滞后性分析,试图找出一条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此对整个中国能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论文以陕北能源分布与开发的基本情况介绍为基础,论述了陕北能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陕北能源开发过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并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疏理相关环境政策后,重点分析我国现有环境政策在陕北能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并给出实现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为使我国陕北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并使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在已有的环境政策基础上,紧密结合能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我国能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慧丽;;黄山市黄山区农村发展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2 胡红安;李海霞;;西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以S县煤矿资源开发为例[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安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9期
4 吴晓军;改革开放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杨晓娣;;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引导[J];今日科苑;2008年07期
6 孙宇飞;严岩;段靖;邓红兵;吴钢;孔源;;日本与德国环境政策的比较[J];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7 王雪飞;;关于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备战;韩民;张涛;;基于不同环境政策的油气田企业清洁生产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10年36期
9 申建军;;政府规制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博弈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4期
10 申建军;;政府规制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博弈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6期
11 陈冰波;;建设生态文明 战略环评需先行一步[J];绿叶;2007年12期
12 谢红彬;对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13 徐鸿涛;李越根;;乌拉圭的环境政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6年03期
14 ;中国的环境保护[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17期
15 宋吉钟;韩国环境状况与环境政策——以’97环境白皮书为主线[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16 李蜀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7 赵宇峰;政府应采取积极的环保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18 宋洪远,朱平国;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07期
19 祝光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20 胡涛;协调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人群;林幸青;许自策;;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设想[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沈玉芳;;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3 满青珊;张金隆;毛弘毅;;基于博弈论的移动服务双渠道结构模型[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优化[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前言[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颜加斌;;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陈才喜;;关于地勘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分析[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关恒;;六枝布依族区域经济发展初探[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方春阳;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胡振国;深港经济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勇;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中国投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映;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广红;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政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唐秀丹;欧盟环境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侯可;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4 杨佳宁;政府在绿色营销中的作用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5 李春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政策及其实践走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王洪国;基于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引资政策博弈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甘荣俊;鄱阳湖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广虎;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博弈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萨日娜;关于环境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影响的中日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10 郭力;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涂序波 实习生 杨瑜;抓住“旅游二次创业”契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大理日报(汉);2009年
2 记者 汪亚萍;大港天然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张静;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N];金融时报;2008年
4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 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记者 屈广臣 徐永升;赤峰搭上区域经济发展快车[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刘海明 赵娟;印台区推进“三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铜川日报;2009年
7 杜敏;南京栖霞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工商报;2009年
8 李江涛 邵华;全力做好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考评工作[N];洛阳日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王川;延龙图一体化: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源”[N];牡丹江日报;2009年
10 ;人大代表热议区域经济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