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研究
【摘要】:为探究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进一步揭示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的耐盐机制,丰富温度型理论,本文用NR9405(暖型)、小偃六号(中间型)、陕229和RB6(冷型)等四种不同温度型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14d)K~+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结合药理学方法探讨了高亲和与低亲和的K~+吸收系统在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和Na~+吸收累积中的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吸收动力学特征
在0~50mmol·L~(-1)的K~+浓度范围内,4种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可分为高亲和吸收(0~1mmol·L~(-1))和低亲和吸收(1~50mmol·L~(-1))等两个过程,二者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
高亲和吸收过程中,暖型小麦的亲和系数Km和最大吸收速率Imax分别为0.332mmol·L~(-1)和33.57μmol·h-1·g-1RDW,小于两种冷型小麦的0.430~0.432 mmol·L~(-1)和42.46~43.13μmol·h-1·g-1RDW,中间型小偃六号则介于二者之间,Km和Imax分别为0.353 mmol·L~(-1)和35.38μmol·h-1·g-1RDW。NR9405的养分离子流入系数α[K~+]值最大,为101.02,小偃六号次之,为100.36,陕229和RB6较小,分别为98.86和99.84。说明暖型小麦对K~+的高亲和力是K~+吸收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NR9405、小偃六号、陕229和RB6等四种小麦幼苗低亲和吸收(1~50mmol·L~(-1))的特征值分别为:Imax值分别为213.33、185.73、197.93和253.37μmol·h-1·g-1RDW,而Km为30.35、20.90、21.22和30.38mmol·L~(-1),α[K~+]值分别为7.03、8.89、9.33和8.31;NR9405和RB6的Imax值较大,Km较高,而小偃6号和陕229则相反,Imax值较小,Km较低。陕229的α[K~+]最高,NR9405最低。
抑制低亲和吸收系统后,NR9405和小偃6号的Km值不受影响,Imax值和α[K~+]值增大;而陕229和RB6的Km值和Imax值均增大,α[K~+]值变化不大。说明暖型小麦的高亲和吸收系统与K~+的亲和力不受低亲和系统影响,而抑制低亲和吸收系统可以增加其吸收容量和吸钾能力;而抑制冷型小麦的低亲和系统会降低冷型小麦高亲和系统对钾的亲和力。
抑制高亲和吸收系统后,小麦幼苗的低亲和吸收特征值Imax和Km均有所增加,Imax值在314~390μmol·h-1·g-1RDW之间,冷型小麦的增幅大于暖型小麦。Km在29~55mmol·L~(-1)之间;冷型小麦增幅也大于暖型小麦。说明抑制高亲和吸收系统后,降低了幼苗对K~+的亲和力,但增加了最大吸收容量。
2.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高亲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0~100mmol·L~(-1)的Na~+存在降低了K~+高亲和吸收速率,吸收动力学过程仍然符合米氏方程。50~100mmol·L~(-1)的Na~+显著降低了Imax和α[K~+]值,冷型小麦的降幅大于暖型小麦;暖型小麦NR9405和中间型小偃六号的Km值不受盐浓度的影响;而在100mmol·L~(-1)的Na~+浓度时冷型小麦的Km值降低了20%~30%。这说明冷型小麦对Na~+胁迫响应的反应较暖型小麦敏感。50~100mmol·L~(-1)的Na~+胁迫下冷型小麦的α[K~+]均低于其他两种小麦,即K~+吸收能力较低,这可能是冷型小麦耐盐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3.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低亲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00~150mmol·L~(-1)的Na~+存在下,K~+低亲和吸收(1~50mmol·L~(-1))速率降低,且其吸收动力学过程不符合米氏方程,只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可以划分为1~15和15~50mmol·L~(-1)等两个吸收阶段。100~150mmol·L~(-1)的Na~+胁迫引起K~+的外流,在较低的K~+(约1~3 mmol·L~(-1))浓度下出现净流失。
4.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生长与离子吸收的影响
NR9405的地上部K~+累积能力强于RB6。随着介质中Na~+的增加地上部K~+含量逐渐下降。在无盐环境中,两个小麦基因型的盐分含量没有差异,盐胁迫下随Na~+浓度的增大,地上部Na~+含量和细胞浓度都逐渐增加,RB6的累积量大于NR9405。K~+对地上部Na~+含量的影响因品种和盐浓度不同而异,在100mmol·L~(-1)盐浓度下,K~+可明显降低RB6地上部的Na~+累积量。地上部Na~+/K~+含量比与细胞内Na~+/K~+离子浓度比与地上部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耐盐评价的指标。
|
|
|
|
1 |
保琼莉;田霄鸿;杨习文;李生秀;;不同供Zn量对三种小麦基因型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年05期 |
2 |
杨进军;宋立立;白娜;徐开杰;刘曙东;奚亚军;;农杆菌浸花对小麦结实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3期 |
3 |
王庆仁,李继云,李振声;不同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效率小麦基因型生长发育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0年03期 |
4 |
张立军;脱落酸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抗旱性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5 |
傅兆麟;;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株型结构问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6 |
王肃威,许长成,白克智,张其德,李良璧,匡廷云,李继云,李振声;两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光抑制特性的比较(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12期 |
7 |
毕瑞明;王洪刚;;小麦成熟胚的组织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8期 |
8 |
张阔;胡洪林;夏艳龙;何晓华;高锦荣;;培养基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09年09期 |
9 |
张嵩午;小麦温型现象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
10 |
雍立华;李树华;许兴;朱林;董建力;袁汉民;严奉坤;王娜;;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抗旱生理、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2期 |
11 |
王晓丹;刘录祥;赵林姝;;农杆菌转化小麦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
12 |
于洪涛;郭长虹;;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黑麦异代换系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
13 |
刘学军;张福锁;毛达如;吕世华;;耕作施肥措施对水旱轮作土壤小麦缺锰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S4期 |
14 |
叶兴国;王艳丽;康乐;杜丽璞;徐惠君;;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及其转化(英文)[J];作物学报;2005年12期 |
15 |
雍立华;许兴;李树华;王娜;艾凤舞;;碳同位素分辨率技术在小麦节水生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3期 |
16 |
陈明利;刘香利;唐广立;徐波;李彦杰;郭蔼光;;农杆菌侵染小麦的优化方案[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4期 |
17 |
胡洪林;王晓楠;李卓夫;孙连发;肖佳雷;;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8 |
范光年;王培;;生育期对小麦旗叶保卫细胞长度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2年02期 |
19 |
蒿宝珍;姜丽娜;李春喜;邵云;;小麦锌营养效率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
20 |
殷桂香;王瑾;徐惠君;陶丽莉;杜丽璞;毛新国;田小海;叶兴国;;几个小麦基因型苗期抗旱性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