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摘要】: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Aujeszky’disease virus,AD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dae)α-疱疹病毒亚科,PRV可感染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猪最易感,也最为严重,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和贮存者。PRV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被我国列为2类传染病。当前,国内使用的PRV疫苗有猪伪狂犬弱毒疫苗、野毒灭活苗和基因工程缺失疫苗。疫苗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PR的流行,部分国家依靠疫苗已经逐渐消灭了PR,我国也在2010年前基本控制了PR。但自2011年以来,童光志、田志军、李学伍和陈焕春等相继报道了在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东等多个省份免疫猪群暴发PR的病例。发病猪场公猪出现体温升高、阴囊炎,母猪屡配不孕或者配种后产弱仔、死胎或流产,仔猪腹泻、伴发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张青占、赵鸿远和潘宵等分别从河南、黑龙江、江苏和吉林等多个省份发病的免疫猪场中分离到PRV,且实验证明部分分离株为变异PRV强毒株,表明现有疫苗不能完全保护免疫猪群,仍有暴发PR疫情的可能。近几年,陕西省猪群PR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为分析陕西省猪群PR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陕西省12家规模化猪场进行了采样和PRV检测,并对其中某疑似发生PR的猪场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陕西省规模化猪场PRV感染状况的调查。选取陕西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12个PR免疫过的猪场,随机采取经产母猪血样,分离血清,共获得血清样品78份,使用PCR和ELISA PRV-g E抗体检测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个猪场PRV PCR检测阳性,占抽检猪场的33.33%;14份血清PRV PCR检测阳性,占检测样品数的17.95%;5个猪场PRV g E抗体阳性,占抽检猪场的41.46%;17份血清PRV g E抗体阳性,占检测样品数的21.79%。2.发病场猪PR的诊断及PRV的分离鉴定。2015年10月陕西某猪场暴发疑似PR的疫情,采取发病仔猪的血液、脑、脊髓、肝脏和脾脏,通过ELISA、PCR、动物试验等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为PRV感染。将病料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进行PRV分离,经连续6次传代,细胞出现病变规律稳定,获得效价稳定的病毒,测定TCID50为10-5.386/0.1m L。通过PCR检测、家兔接种、鸡胚接种等试验对病毒进行了进一步鉴定,鉴定为PRV,将其命名为SX-10-2015。3.PRV SX-10-2015株g E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RV陕西分离株SX-10-2015的遗传进化地位,对分离株g E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将获得的g E基因序列与近些年来流行的PRV毒株、本实验室2006年分离的WG株、以及国内外经典PRV毒株的g E基因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并构建了遗传进化树。结果发现分离株SX-10-2015与国内近年的PRV流行毒株GD-4-2013株、JN和WZ株遗传距离较近,属同一分支;与国外Kaplan、Ni A3和00V7分离株遗传距离较远,属于不同分支;分离毒株SX-10-2015的g E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与GD-4-2013分离株和He N1分离株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3%;而其与Ea和FA PR疫苗株g E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98.8%和98.8%。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陕西省规模化猪场PRV阳性率和猪个体PRV阳性率均较高;分离的SX-10-2015株g E毒力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近年报道的变异株同源性较高,遗传进化地位更近,但其氨基酸同源性与国内疫苗毒株Ea和FA同源性也高达98.8%,疫苗免疫能否为SX-10-2015株提供免疫保护仍需进一步研究。
|
|
|
|
1 |
代卓见;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J];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6年01期 |
2 |
王家富,张光道,丁建华,罗满林,张楚瑜;伪狂犬病病毒gⅢ基因的克隆及其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1997年04期 |
3 |
怀济森,陈焕春;伪狂犬病病毒潜伏感染的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1997年03期 |
4 |
阎高峰,李健强;抗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1999年01期 |
5 |
阎高峰,李健强;抗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9年04期 |
6 |
邵伟娟,胡建华,谢建云,高诚,张婉华;伪狂犬病病毒沪株gE基因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
7 |
殷华平;郭万柱;徐志文;杨丽;;影响伪狂犬病病毒同义密码子用法特点的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3期 |
8 |
吕建强;何云蔚;卢体康;花群义;秦智锋;陶虹;杨俊兴;阮周曦;;伪狂犬病病毒实时荧光PCR的建立和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3期 |
9 |
何妍萍;贾怀杰;王盈盈;刘太安;景志忠;;伪狂犬病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13年10期 |
10 |
阎高峰;伪狂犬病病毒毒力基因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8年05期 |
11 |
王丽君;姜虹;杨春梅;;杂多化合物抗伪狂犬病病毒的活性研究[J];吉林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2 |
刘燕;田志军;周艳君;仇华吉;童光志;;表达多个外源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及其细胞培养特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年02期 |
13 |
吴博;黄海龙;么乃全;胡桂学;;伪狂犬病病毒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7期 |
14 |
娄高明,陈志荣,郭万柱,王琴,汪铭书,颜其贵,邹啸环,费恩阁;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年04期 |
15 |
张定姣;李坤;韦克林;;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13年06期 |
16 |
敖敬群,王瑾雯,陈新华,王珣章,龙綮新,娄高明;伪狂犬病病毒闽A株gE基因去信号肽片段在Pichia pastoris中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年04期 |
17 |
李祥敏,钱平,石德时,金梅林,蓝盛银,陈焕春;哺乳仔猪中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对细胞凋亡的诱导或抑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18 |
李健强,张国祥,王晶钰,刘勤,王英珍,冯斌,刘华世;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2年01期 |
19 |
程艺;王雨;吉艺宽;孙磊磊;周慧英;琚春梅;;伪狂犬病病毒立即早期18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01期 |
20 |
温荣辉,罗廷荣,余克伦,黄伟坚;两株广西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