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岛棉和陆地棉杂种优势的利用(一)[J];棉花学报;1974年03期 |
2 |
崔秀珍;李哲;常俊香;;棉花海陆种间杂交的杂种优势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
3 |
崔秀珍;李哲;常俊香;王菊凤;郭保娥;;不同生育期棉花海陆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4 |
崔秀珍;李哲;常俊香;王伟;;棉花海陆种间杂交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5 |
张金发,邓忠,孙济中,刘金兰;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6 |
徐崇志,李青,曹新川;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棉花;2003年06期 |
7 |
宋宪亮,刘继华,刘英欣,张勇;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J];中国棉花;2000年11期 |
8 |
牟金贵;;我省棉花育种获突破性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
9 |
翟学军;孙涛;李俊兰;李之树;郭振生;;陆地棉中长绒杂种优势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0 |
梅拥军,张改生,叶子弘,曹新川,张文英;海岛棉不同果枝品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F_1和F_2群体优势分析[J];作物学报;2004年08期 |
11 |
宋宪亮,孙学振,刘英欣,李春景,郑希明;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
12 |
张小全,王学德;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间杂种优势初步研究[J];棉花学报;2005年02期 |
13 |
梅拥军,张改生,叶子弘,郭伟锋;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F_1和F_2代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14 |
马小定;邢朝柱;;棉花雄性不育研究和应用进展[J];棉花学报;2006年05期 |
15 |
黄晋玲,杨素英;雄性不育在棉花杂种优势上的研究与利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6 |
曹新川,何良荣,蔡臻伟,郑德明,梅拥军,胡守林,熊仁次;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F_1杂种优势分析[J];棉花学报;2003年03期 |
17 |
梅拥军,张改生,张利莉,郭伟锋,胡守林,王有武;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熟期性状的遗传和F_1、F_2杂种优势分析[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8 |
韩路;曹新川;韩燕芳;龚平;;海岛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06年06期 |
19 |
廖雪;朱东生;;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与展望[J];江西棉花;2009年05期 |
20 |
杜成功;;海岛棉F_1不同开花时期棉铃经济性状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棉花;2011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