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皮肤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摘要】:
本试验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了秦川牛皮肤组织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首次建立了秦川牛皮肤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系;并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
1.组织块法、分散单细胞及Dispase冷消化法单细胞均能获得好的秦川牛皮肤组织原代培养物。其中150IU·mL~(-1)胶原酶I与0.05%胰蛋白酶(1:1)同时应用能更好的分离秦川牛皮肤组织,是获得秦川牛皮肤细胞的适宜方法。
2.与添加EDTA相比,用只含胰蛋白酶的Hanks'液处理贴壁细胞,所回收的传代细胞存活能力较好;而添加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液消化能力较强。
3.对于秦川牛皮肤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纯化:Dispase冷消化单细胞培养的效果最佳,可获得纯化的上皮细胞系,而根据二者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不同的分离方法、反复贴壁法适宜于获得纯化的成纤维细胞系。
4.秦川牛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低糖DMEM、TCM199及1:1的DMEM+F_(12)培养液中均能够比较好的生长增殖,但以低糖DMEM的效果最好。
5.在低糖DMEM中添加EGF和IGF_(-1)均可以对秦川牛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其中IGF_(-1)促增殖作用稍强于EGF,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6.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以低糖DMEM培养第4代秦川牛皮肤成纤维细胞,接种后滞留期缩短,约一天左右,之后为对数生长期,持续六天左右,进入平顶期。分裂指数最高时期在培养开始后的第五天,第六天急剧下降。上述两种指标说明第四代秦川牛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存在早期生长延缓和接触抑制,属正常细胞。
7.染色体检查表明:第八代秦川牛皮肤成纤维细胞仍然保留着染色体数目的完整性。
|
|
|
|
1 |
张莉,贾敬肖,陈宏;秦川牛的二倍体/五倍体的嵌合体[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2 |
孙维斌,陈宏,雷雪芹,雷初朝,张英汉,李瑞彪,昝林森,胡沈荣;IGFBP3基因多态性与秦川牛部分屠宰性状的相关性[J];遗传;2003年05期 |
3 |
常智杰;曹玲;;秦川牛系统最小二次型控制(上)[J];中国牛业科学;1993年02期 |
4 |
侯宝石;;牛也咬人?[J];大自然;2001年06期 |
5 |
屈虹,党蕊叶;羚牛、羊、牛血清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兽类学报;1988年02期 |
6 |
屈虹,党蕊叶;秦川牛血清Es,LDH同工酶与氨基酸组成的初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
7 |
赵高锋;陈宏;雷初朝;张春雷;张丽;蓝贤勇;房兴堂;康湘涛;;秦川牛GHR基因SNPs及其与生长性状关系的研究[J];遗传;2007年03期 |
8 |
;科苑荟萃[J];中国畜禽种业;2005年12期 |
9 |
严林俊;刘波;房兴堂;陈宏;张润锋;鲍斌;张海军;;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POU1F1基因多态性研究[J];遗传;2006年11期 |
10 |
张莺莺;昝林森;王洪宝;;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秦川牛公牛与阉牛肌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J];遗传;2010年11期 |
11 |
杨彦杰;昝林森;王洪宝;;秦川牛脂联素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J];遗传;2009年10期 |
12 |
韩瑞华;昝林森;杨大鹏;郝荣超;;秦川牛IGF2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J];遗传;2008年12期 |
13 |
刘永刚;华松;兰杰;宋永利;何玉龙;权富生;张涌;;基因打靶定点突变秦川牛MSTN基因[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
14 |
张杰;刘永生;陈豪泰;姜海霞;路伟;朱小玲;谢庆阁;;三种哺乳动物朊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06年03期 |
15 |
昝林森;;肉牛、奶牛遗传改良及产业化[J];中国科技奖励;2008年07期 |
16 |
张海东;;发展中的秦川肉牛良种繁育科普示范基地[J];科协论坛;2004年12期 |
17 |
张爱玲;张丽;陈宏;张良志;蓝贤勇;张春雷;张存芳;朱泽轶;;黄牛Ghrelin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8 |
黄学诗;;牛和最早的牛科化石[J];化石;1985年02期 |
19 |
刘耀武,雷治平,张永和,刘正科,李锋,马永乐;“十五”期间陕西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
20 |
邱宝珊;中国黄牛生下世界顶尖奶牛[J];科学大观园;200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