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摘要】: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对真菌病害具有丰富多样的抗性。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种质中的抗病基因,改良现有的欧洲葡萄栽培品种,实现抗病与品质结合,是葡萄育种家长期攻克的目标,也是我们从事的重要攻关课题。
本研究在田间葡萄白粉病发病盛期,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感病的欧洲葡萄品种佳利酿及其F_1代感病单株6-12-3,用病叶压片法人工接种葡萄白粉病病原菌,诱导抗病性表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取叶片总RNA,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经DDRT-PCR、测序胶电泳、银染、Northern杂交、序列测定及Blast检索。获得了与葡萄抗白粉病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cDNA片段及其序列,并对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分析。取得的主要的研究结果是:
1.建立了适于葡萄材料总RNA提取的改进SDS/酚法。在改进SDS/酚法中,向提取缓冲液加入16%水溶性PVP和1%β-巯基乙醇,有效抑制了酚类物质的影响;在匀浆上清液中加入1/3体积5mol·L~(-1)乙酸钾(pH4.8),可以去除多糖的干扰。因此,改进的SDS/酚法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和多糖对总RNA提取的影响,获得质量高、完整性好的总RNA,28S rRNA亮度约为18S rRNA的2倍,A260/280介于1.8~2.0之间,A260/A230大于2.0,幼叶总RNA产率为261.20μg/g,成熟叶产率为191.40μg/g,完熟果皮产率为31.50μg/g。
2.建立了葡萄抗白粉病基因DDRT-PCR体系。筛选了DDRT-PCR体系中各反应因素的浓度,优化后25μL体系中各组份浓度为:cDNA第一链产物1.0μL(RT反应体系中总RNA用量1.5μg)、dNTPs浓度为0.25mmol/L、MgCl_2浓度为1.5mmol/L、锚定引物浓度为2.5mmol/L、随机引物浓度为2.5mmol/L、Taq酶用量为1.0U。该反应体系的产物经测序胶电泳和银染,可以获得数量适宜、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cDNA片段。
3.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在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诱导下,抗白粉病基因的表达。获得了抗白粉病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19个,经二次PCR扩增和Northern杂交分析,最终获得了抗白粉病基因的5个cDNA片段:T11CA/B0322-280(Vprdrf4)、T11GC/S11-428(Vprdrf7)、T11CA/B0313-410(Vptual)、T11CA/B0315-360(Vprdrf3)、T11CA/B0304-474(Vprdrf2),分别由280bp、428bp、410bp、360bp和474bp的碱基序列组成。GenBank
中的登录号依次为:CD347664,CD347666,CD662166,CD347663,CD347662。
4.研究了感病的欧洲葡萄品种佳利酿和白河一35一IX佳利酿的Fl代感病单株
6一12一3在白粉菌侵染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的情况,获得了感病相关cDNA片段6
个:TI IGC/B0316一220、TllGC/B 0316一450、TllCA/BO314一960、TllGC/B 0316一440、
TI IC刀BO304一420、TI IC户JB0320一210;感病亲本佳利酿中特异表达的eDNA片段5
个:TllGC/B 0316一410、TllGC/B 0316一250、TllC户JB0304一420、TllCA/B0340一720、
TllCA/B0316一1000;感病后代6一12一3中特异表达的eDNA片段12个:
T 1 1 CA/B0304一550、TllGC/B 0316一265、TllGC旧0316一430、TllC户JB0320一390、
T 1 1 CA/B0304一390、TllCA/B0313一290、TllCA了B0313一340、TllCA/BO313一380、
TI ICA/BO313一450、TllCA/B 0313一650、TllCA/B0313.780、TllCA/B0304一470。
5.测序结果在基因数据库及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同源性对比分析表明,vPtual为
编码葡萄叶片a一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长度为410 bp。分析了VPtual在葡萄抗
白粉病过程中表达调控的变化。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随侵染时间延续逐渐减小并消失,
为负调控基因片段。Vprd麟为编码葡萄叶片核糖体RNA基因的部分序列,长度为
280饰。VPrdrf4在葡萄抗白粉病过程中,表达水平随侵染时间延续逐渐增高,为正
调控基因片段。
|
|
|
|
1 |
高翔;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2 |
吴政卿,雷振生,赖菁茹,杨会民;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库拓建及其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2年02期 |
3 |
吴先华;罗培高;晏本菊;任正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
4 |
迟文娟;曹远银;刘文玉;张崇;;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5 |
薛飞;薛飞;翟雯雯;翟雯雯;段霞瑜;周益林;吉万全;;小麦地方品种小白冬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J];作物学报;2009年10期 |
6 |
刘冠求;付雪娇;孟令文;单桂云;;小麦品种沈免96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7 |
程星;秦海英;王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应用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5期 |
8 |
姚景侠,杨芳彬,赵毓美;白免3号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单体分析[J];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9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利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
10 |
李永顺;朱文华;邱志弘;;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在贵州的表现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1984年02期 |
11 |
李隆业;华世贞;石遂兴;;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12 |
姚景侠,程本旭;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J];江苏农业学报;1989年03期 |
13 |
朱文华,张庆勤;关于延长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使用年限的探讨──异地育种[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4期 |
14 |
张瑞,张继益;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3期 |
15 |
杨足君,李光蓉,任正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四川小麦转移的分子标记育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6 |
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5期 |
17 |
伊艳杰;胡楠;刘红彦;王俊美;王瑞;高素霞;;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新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英文)[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
18 |
胡铁柱;李洪杰;解超杰;尤明山;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小麦品种“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J];作物学报;2008年07期 |
19 |
张林;樊庆琦;隋新霞;李根英;楚秀生;黄承彦;;山东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5期 |
20 |
詹海仙;畅志坚;杨足君;张晓军;李欣;;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抗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