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黄土高原农耕历史久远,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该区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特征,年降水量250~600mm,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域。由于降水数量欠缺,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大,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旱灾已成为该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常常困扰着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种植耐旱作物一直是旱区农业生产的固有措施,选择与旱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作物种群,籍助科技进步,充分挖掘并持续增进其降水生产潜力,是实现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杂粮耐旱耐瘠,适应性强,自古以来一直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作物生产中占居着主体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或缺。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和出口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小杂粮还是黄土高原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区水土流失控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抓住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契机,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不断提高其生产水平,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将是黄土高原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全文共分8章。第一章是引言,在全面论述黄土高原旱区旱作农业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旱区扩大,旱情加剧的认识基础上,指出小杂粮作物在旱区的不可替代性;展示了小杂粮生产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明确了当前小杂粮科研应予注重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章分不同省区和作物对黄土高原旱区小杂粮生产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区,论述了各区小杂粮的生产和分布特点。第三章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予以分析,指出在该区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应是作物生态适应性的主要衡量和评价指标,并对主要小杂粮作物的干旱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第四章结合田区试验,重点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热量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揭示了小杂粮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第五章揭示了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开发与增进的必要性,探查了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和增进的主要限制因素,并就节水设施栽培技术对降水生产潜力的增进进行了量化研究,确立了相应的开发和增进的技术途径。第六章分析了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揭示了其产业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前景,针对小杂粮产业开发前景看好而开发现状不力的矛盾及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
了促进小杂粮产业开发的战略对策。第七章界定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
涵,构建了实现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和对策。
第八章对研究主要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针对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明确了提高小杂粮生产力是实现“三高”(高产、
优质、高效)生产的核心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现阶段小杂粮的科学研究指明
了方向。
2.对作物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
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点和难点所在,只有实现了作物生产
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二者是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关系。
3.论述了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小杂粮的生产优势,表明了小杂粮在高原旱作农区
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并特别指出,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小杂粮应被视为“生
态作物”,其对环境改善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系统的研究黄土高原小杂粮的生产态
势和地域分异及小杂粮作物在高原的生态适应性,为高原旱作农区重视和发展小杂粮
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4.首次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分
析,结果表明,现阶段该区主要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的开发度仅为17.19%,通
过科学技术进步开发其降水生产潜力的前景非常巨大;全面探查了小杂粮降水生产潜
力开发和增进的主要限制因素,并率先确立了相应的开发和增进的技术途径。其中依
据宁南海原模型,提出了喷施化学抗旱抑蒸剂(FA)栽培条件下小杂粮作物降水生
产潜力的概算公式,也属首次。
5.系统的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区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揭示了其产业开发的广阔
前景:明确了小杂粮产业开发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小杂粮产业开
发的战略对策,对实现旱区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首次界定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现阶段小杂粮生产可
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持续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强调
保护性耕作和种植,突出绿色产品产出,促进加工增值增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环
境负效应为主要特征的实现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必要的保障
措施和对策。
|
|
|
|
1 |
吴国忠;甘肃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3期 |
2 |
张廷武;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年03期 |
3 |
廖华松;新化县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开发思路[J];作物研究;2003年04期 |
4 |
张永伟;乌盟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
5 |
杨万仓,岳继和;浅谈迎接“入世”挑战 发展小杂粮产业[J];经济师;2001年09期 |
6 |
乔卫萍;小杂粮开发是一个大战略[J];山西农经;2001年01期 |
7 |
柴岩,冯佰利;东北和新疆小杂粮生产及市场考察[J];现代化农业;2003年01期 |
8 |
和立宣;丽江地区小杂粮生产情况简介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6期 |
9 |
林汝法;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思考[J];山西食品工业;2000年02期 |
10 |
张雄,王立祥,柴岩,廖允成;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12期 |
11 |
王阿平;小杂粮成为葫芦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J];中国农业信息;2003年12期 |
12 |
陈久平;调整结构勿忘小杂粮[J];山西农业;2001年08期 |
13 |
董兰香;小杂粮市场广阔[J];新农业;2004年01期 |
14 |
雄奴塔巴;我国小杂粮出口现状及对策[J];西藏农业科技;2005年01期 |
15 |
杨天育,何继红,王保福;发展兰州市优质小杂粮的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2004年12期 |
16 |
魏亦文,李杰林,李引平;对启动山西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工程的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17 |
卢宏玉,尤淑丽;阜新地区发展小杂粮生产大有前途[J];杂粮作物;2002年06期 |
18 |
王百姓;陇东地区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03年10期 |
19 |
廖巧存,刘彩琴,杨忠勋;环县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4年03期 |
20 |
傅永斌,黄建明,任文义,李爱荣,栗淑芳,米连明;张家口市小杂粮生产加工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4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