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犬的起源
【摘要】:
家犬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家犬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根据已有的研究,家犬是被人类第一个驯化的家养动物,并且是由狼驯化而来。在人类把狼驯化成家犬之后,它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进行着不断的迁徙和扩散。因此,家犬的迁徙和扩散历史,也就带有了人类迁徙的烙印。但是,家犬是什么时间被人类驯化的?又是在哪里被人类驯化的?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对此问题的解决,对于野生动物驯化和物种的保存工作都很有意义。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家犬的品种众多,被国际养犬联盟承认的家犬品种就有330种。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的一些著名的家犬品种,如北京狮子犬,广东沙皮犬,西藏獒犬等。如此之多的家犬品种,人类又是怎样选育出来的?对于这些问题,在过去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也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最初的驯化地,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在90年代Vila等人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是对前人经验的一次总结。他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家犬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驯化事件,并且他们对不同家犬品种的单倍类型没有同狼的单倍类型相区别,理解为:是人类利用了家犬和狼不断进行基因交流的结果。同时,他们也再次证明,家犬只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其它的犬科动物对此没有贡献。然而,Vila的分析结果是建立在一个较小的家犬数据集的基础上,并且数据的分布存在一定的不足。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Savolainen等人通过对来自世界范围家犬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研究,提出了家犬的东亚起源说。并采用网络法,通过对包含了品种犬在内的家犬数据的遗传结构分析,提出了世界范围内的家犬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群体。这也就否定了:不同品种的家犬是由不同地区的狼驯化而来,或者是与狼进行杂交形成的假说。他们在对家犬起源时间进行了估测后认为,家犬东亚起源的时间为15,000或40,000年前。
然而,Savolainen等人所划定的家犬起源中心的范围非常大,从东经75度一直延续到东经180度。另外,在Savolainen的数据集中,西亚的样品偏少。根据已有的研究,西亚是某些家养动物的起源地。因此,西亚被排除在家犬起源中心之外,会不会是由于西亚的样品过少造成的?另外,在Savolainen等人的研究中,由于支系A的结构非常复杂,因而无法判断其中包含了几个建群者,所以在他们的结论中只是笼统地给出,
现代家犬的起源—线粒体DNA的研究
起源中心的母系建群者不少于6个。那么,有关家犬起源的母系建群者的数量仍然是个
谜。再有,欧洲、美洲的家犬群体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Savolainen
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进行了研究。
为了确定在东亚是否存在更小的起源中心,本研究在东亚进行了较大数量的采样,
特别是中国。因为,根据考古学、人文方面和已有样品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可能
就是现代家犬的一个起源中心。此外,也增加了西亚的样品,以便明确西亚在家犬起源
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首先通过AMOVA分析检验群体划分是否合理,并采用最小跨度网分析遗
传结构,同时逐步缩小起源中心范围,来观察它们遗传结构的变化情况,以便将家犬的
起源中心确定下来。此外,以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统计学分析作为研究家犬起
源中心和家犬扩散路线的辅助分析。通过在起源中心的网络结构上的p值来估算群体
的起源时间。
此外,Leonard等在2002年报道了美洲家犬古DNA的研究,我们对她的:“美洲家
犬群体受到来自欧洲家犬的强烈影响和替换”的结论表示怀疑。因此,对古老DNA的数
据重新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目前所能确定的家犬最小起源中心为:以泰国为中心的欧亚大陆部分、东南亚的
岛屿,以及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中心的部分省份(包括:云南、贵州、广西、西藏
和海南)。
(2)参加家犬建群的数量为7个母系。除支系A有两个建群者外,其它各个支系为一
个建群者。
(3)家犬的建群时间,以最小起源中心群体的三个支系(A,B和C)为参考,所进行
的估测为4万年。
(4)家犬从起源中心形成之后,首先跟随人类向东进行了扩散,稍后向西扩散。欧洲
的家犬群体受到来自西亚的遗传物质影响。
(5)对古老DNA的重新分析表明,美洲的家犬群体没有受到来自欧洲家犬的强烈影响
和替换。相反,美洲群体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从进化历史来看,美洲家犬
群体受影响更多的是东亚群体,欧洲家犬群体对美洲的影响应该是近代发生的事
件。
(6)核昔酸不配对分析表明,世界范围的家犬,无论大小,都受到人工选择造成的多
重瓶颈效应。不同品种没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基础,品种的形成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这一结果同样得到了中性检验的支持。
|
|
|
|
1 |
刘若余;杨公社;雷初朝;;中国山羊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5期 |
2 |
郝海波;刘文忠;;家猪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J];畜禽业;2007年06期 |
3 |
武艳平;马月辉;;线粒体DNA与山羊进化[J];家畜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
4 |
黄勇富,张亚平,邱祥聘,曾凡同,肖永祚;猪线粒体DNA多态性与中国地方猪种起源分化的关系[J];遗传学报;1998年04期 |
5 |
李祥龙,田庆义,刘铮铸,孙乃权,马广星;几个绵羊品种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1年04期 |
6 |
苟德明,王智新;动物线粒体DNA特性及其多态性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1996年04期 |
7 |
姚永芳;徐怀亮;杨晓军;;野猪分子遗传学与杂交利用研究进程[J];畜禽业;2006年21期 |
8 |
肖武汉,张亚平;鱼类线粒体DNA的遗传与进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
9 |
梁明山,林佳,胡兴戎,李佐梅,饶勇;油菜3529×奥罗的F_1代及其亲本线粒体DNA的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的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年01期 |
10 |
肖武汉,宿兵,吴春花,张亚平;一种从鱼类卵巢制备地高辛标记mtDNA探针的简易方法[J];动物学研究;1997年01期 |
11 |
王备新,杨莲芳;线粒体DNA序列特点与昆虫系统学研究[J];昆虫知识;2002年02期 |
12 |
邵爱华,朱江,陈葵,史全良;暗纹东方鲀线粒体细胞色素b及其侧翼t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6期 |
13 |
安榆林;杨晓军;林晓佳;师丽敏;黄晓明;陈建东;;光肩星天牛mtDNACOⅠ基因遗传差异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年05期 |
14 |
吕善潮;张胜利;叶绍辉;;几种家畜mt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7年02期 |
15 |
都玉蓉;马建滨;苏建平;;线粒体DNA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
16 |
李鹏飞;周永东;徐汉祥;薛利建;;美国红鱼细胞色素b基因和控制区基因序列的初步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7 |
李继霞;王钜;刘一农;;mtDNA A3243G点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机制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6期 |
18 |
邹习俊;韩雪;韩虎峰;;鱼类mtDNA及其非编码区的研究概况[J];贵州畜牧兽医;2009年03期 |
19 |
徐新建;周冰峰;朱翔杰;吴显达;;东方蜜蜂线粒体DNA应用进展[J];中国蜂业;2009年05期 |
20 |
吴惠仙;徐雪娜;薛俊增;董双林;王芳;;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J];海洋学研究;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