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肉用性状及八个黄牛品种遗传关系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了PCR—RFLP、ASM—PCR、DNA序列分析和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研究了秦川牛的生长激素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的多态基因座及14个微卫星位点与秦川牛产肉性状(体尺、体重及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并用13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秦川牛、中国荷斯坦牛、郏县红牛、南阳牛、鲁西牛、渤海黑牛、延边牛和晋南牛8个黄牛品种共计314个个体的遗传多态性,探讨了8个黄牛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为秦川牛产肉性能的高效选育和各黄牛品种分子标记数据库的建立、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
1 秦川牛生长激素基因127位和172位氨基酸基因座多态性与早期生长发育关系的分析
1.1 秦川牛生长激素基因127位氨基酸基因座和172位氨基酸基因座的ASM-PCR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川牛群体中,生长激素127位基因座表现为2种类型,其中AA型、AC型的频率分别为0.53 0.47和0,该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生长激素172位基因座表现为3种类型,其中BB型、BC型、CC型的频率分别为0.642、0.269和0.090,这个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1)。
1.2 秦川牛生长激素基因127位氨基酸多态基因座基因型与秦川牛初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座AA型秦川牛个体的初生重、坐骨端宽及体长指数显著高于AC型个体(P<0.05);此外,AA型秦川牛个体的断奶重比AC型个体高13.26kg,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1.3 秦川牛生长激素基因172位氨基酸多态基因座变异与初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秦川牛生长激素172位氨基酸基因座的B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BC型、CC型(P<0.05)。CC基因型个体体斜长和肉用指数(BPI)显著高于BB型、BC型个体及群体均值(P<0.05),而CC型个体的断奶重显著高于BB型、BC型个体及群体均值(P<0.01),比BB型和BC型分别高出21.32kg、24.42kg。
论文摘要
2秦川牛生长激素外元V和3’侧翼区多态性与秦川牛屠宰性状的相关性
分析
2.1秦川牛生长激素外元V和3’侧翼区多态基因座PCR一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多
态基因座表现出3种基因型。其中EE、EF和FF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32、0.56和
0.12.等位基因E、F的频率分别为0.60和0.40,该基因座处于Hardy一Weinberg平衡
状态(几0.05)。
2.2秦川牛生长激素外元V与3’侧翼区多态性与秦川牛胭体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明,该多态基因座的基因型对于宰前重、胭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胭体产
肉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EE型、EF型的骨重显著高于FF型(尸0.05),EE型
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F型和FF型(P0.05)。
2.3生长激素外元V与3’侧翼区多态基因座与秦川牛胭体切块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
明,EE型秦川牛个体的牛柳、霖肉、臀肉占朋体的比例显著高于EE型和FF型
(P0.05)。
3秦川牛的IGF日弃3基因多态性与秦川牛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3.1秦川牛的IGFBP一3多态基因座的PCR一即LP分析表明,在秦川牛群体中,IGFBP一3
基因座位有3种基因型,其中AA型、AB型、BB型的频率分别为0.70、0.28和0.02,
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84和0.16,该位点处于Hardy一weinberg平衡状态
(办0.05)。
12秦川牛的IGFBP*3多态基因座基因型与秦力l牛胭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AA
型、AB型个体的宰前重、月同体重及骨重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AA型、
AB型个体的屠宰率、净肉率有依次降低的趋势(几0.05),AA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
高于AB型个体(尸0.05)。
3.3秦川牛IGFBP一3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秦川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IGFBP一3
多态基因座的基因型对秦川牛肉质性状指标有一定影响。AA基因型个体的牛肉水分
含量显著高于AB型个体(尸0.01),AB基因型个体的牛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A型
个体(P0.01),但是AA型个体和AB型个体牛肉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
著(P0.OS)。AA基因型个体的牛肉剪切力大于AB型个体(尸0 .05),这表明AB
型秦川牛牛肉的嫩度优于AA型个体。AA型个体和AB型个体的胭体脂肪的脂肪酸
组成差异较大,AB型个体胭体脂肪中豆范酸、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AA型个体
(P0.ol),AB型个体胭体脂肪中豆范烯酸、油酸高于AA型个体(尸0 .05)。
3.4 IGFBP一3基因多态基因座基因型与秦川牛部分牛肉切块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AA型个体的牛柳占胭体的比例显著高于AB型个体(尸0.05),但该基因座对秦川牛
其他腑体切块的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
3.5 IGFBP一3基因多态基因座对秦川牛牛肉的氨基酸构成有一定的影响,AA型个体牛
肉中的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6秦川牛IGFBp一3基因65 lbp的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所报道的牛IGFBp一3
基因序列(Aeeession No.U83465)相应部分同源性达到99.39%,秦川牛IGFBP一3基
因299位发生了1次颠换(C一A),是产生Haeln酶切多态性的根本原因。
4秦川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1基因启动子区SnaBI酶切位点的分析
所分析的42个个体该基因座均表现一致性的带谱,没有多态性。
5秦川牛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与体尺及产肉性状关系的研?
|
|
|
|
1 |
侯放亮,朱大年;加快秦川牛和源龙头建设 做好秦川公牛的选育工作[J];黄牛杂志;2002年04期 |
2 |
鲁建民,刘文;秦川牛的保种与改良[J];黄牛杂志;2002年05期 |
3 |
李晓玲;;秦川牛引入外血杂交改良效果研究(第一报)——短秦F_1公牛生长发育及其屠宰试验[J];中国牛业科学;1986年02期 |
4 |
辛亚平,张英汉,昝林森,王自良;秦川牛血液型与生长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
5 |
毛玉胜;王敏强;;陕西省秦川牛场牛群质量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1982年04期 |
6 |
;秦川牛奶用改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初报[J];中国牛业科学;1988年03期 |
7 |
邱怀;;试论秦川牛的保种和改良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4期 |
8 |
陈宏,邱怀,詹铁生;秦川牛的染色体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3年01期 |
9 |
陆金民;;短角牛与秦川牛杂交效果观察[J];中国牛业科学;1993年04期 |
10 |
邱怀,毛玉胜,张英汉,常智杰,唐万寿,王纪劳;秦川牛导入外血效果研究──短秦F_2阉牛肥育屠宰试验[J];黄牛杂志;1994年S2期 |
11 |
景兆轩;用短角牛改良秦川牛效果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7年06期 |
12 |
胡永杰;日粮中添加大蒜素饲喂秦川牛试验[J];养殖技术顾问;2003年04期 |
13 |
胡永杰;日粮中添加大蒜素饲喂秦川牛的效果试验[J];畜牧兽医杂志;2003年01期 |
14 |
扶牛;;秦豫联手成立秦川牛集团[J];现代种业;2005年03期 |
15 |
;肉牛优良品种——秦川牛[J];农村养殖技术;2009年10期 |
16 |
李占武;;秦川牛选育及赛牛现场会在原仁乡召开[J];中国牛业科学;1986年04期 |
17 |
常智杰;曹玲;;秦川牛系统最小二次型控制(下)[J];中国牛业科学;1993年03期 |
18 |
;秦都区秦川牛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工作总结[J];黄牛杂志;1996年03期 |
19 |
陈晓宏;刘文升;张智英;;舍饲秦川母牛某些行为的初步观察[J];中国牛业科学;1982年Z1期 |
20 |
毛玉胜;美哉秦川牛誉满北京城——农牧渔业部畜牧局长李易方同志1984年4月21日在西北农学院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摘录[J];黄牛杂志;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