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lux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发酵乳制品的免疫特性不仅与乳酸菌代谢产生的产物有关,而且与乳酸菌在肠道
中的粘着力、存活力和分布有关。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无有效方法能够检测乳酸菌
在肠道中的粘着力、存活力和分布,更无关于研究乳酸菌在肠道中的存活数量、粘着
力和发酵乳制品的免疫特性之间的关系的报道,其原因是动物体内乳酸菌的监测是非
常困难的。
本研究用转基因的方法构建出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并从利用转 lux 基因发光
菌进行乳酸菌活体检测的角度出发,对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构建方法和其生长特
性、产酸特性和发光特性及其这些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利用
转 lux 基因发光菌的发光特开展益生菌的活体检测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研究得到如
下结果:
1. 用 SacI 和 PstI 酶切环形质粒 pMG36e 带有的多克隆位点后,可以使 lux 基因
插入,构建出重组质粒 pMG36e-luxAB 和 pMG36e-luxCDABE。
2. 当乳球菌浓度为 OD600=0.5-0.6 时,用含有 0.5mol/L 蔗糖和 10%甘油的洗液洗
涤后,在电击杯 0.2cm,电容 25μF,电压 2.0kV,电阻 200Ω,电场强度 20kV/cm,
时间 4.5-5.0 ms 的电击条件下可以将重组质粒 pMG36e-luxCDABE 和 pMG36e-luxAB
转入乳球菌中,使普通的乳球菌变成了带 lux 基因的发光乳球菌。这表明启动子 P32
可以在乳球菌中启动 lux 基因的转录。
3. lux 基因的转入并未显著影响乳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因此,可以用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推断普通乳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4. GM17e 固体培养时,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在 40h 左右开始发光,46h 左右发
光强度达到最大,114h 左右失去发光特性。液体培养时放光强度在 5h 时最大,9h 后
基本消失。
5. 转 luxAB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发光强度显著高于转 luxCDABE 基因发光乳球菌
的发光强度;GM17 培养基培养时的发光强度显著高于 M17 培养基培养时的发光强
度;加红霉素的培养基培养时的发光强度显著高于未加红霉素培养基培养时的发光强
度;加红霉素的培养基培养时,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最大发光强度(RUL)达到
959759,其发光强度可能足以进行活体检测。
6. 无论转 luxCDABE 基因发光乳球菌和转 luxAB 基因发光乳球菌,在加红霉素
的培养基上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而在不加红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时,只有 luxAB 基因
发光乳球中的 luxAB 基因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WP=6
摘 要 II
7. 用 GM17e 培养的转 luxAB 基因发光乳球菌 5h 达到最大发光强度时,即使将
环境 pH 值下降到 2.54 时,其 RLU 下降率不足 5%,而将环境 pH 值下降到 2.87 时,
转 luxCDABE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 RLU 下降率不足 20%。因此,用 GM17e 培养 5h 的
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更有可能在低酸度的动物胃中发光。
MSRe 培养转 luxAB 基因发光乳球菌 5h 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时,用碱液使培养
液的 pH 升高时,其 RLU 不但没有下降,相而升高。因此,用 MRSe 培养的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更有可能用于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的乳球菌活性监测。
8. 即使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迟逐渐失去发光特性后,调高培
养液 pH 值至 5.6 以上时则可恢复发光特性。因此,在动物活体中,当转 lux 基因发
光乳球菌在 pH 很低的胃中时可能暂时失去发光特性后,进入到 pH 值较高的肠道中
时,则有可能再次发光而进行活体检测。
9. 基因、培养基、红霉素和培养时间对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 RLU 极大影响。
但这些因素都可以控制。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 RLU 与培养时间和 OD 值之间存
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为利用转 lux 基因发光益生菌的 RLU 推断益生菌在活体内的生
存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可能性。但培养时间对 RLU 值的极显著影响又为这种利用的可
能性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包括:提出了利用转 lux 基因菌进行乳酸菌活体检测的观念和
适于转入益生菌的带 luxAB 基因和 luxCDABE 的重组质粒的构建方法,将带 luxAB 基
因和 luxCDABE 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乳球菌的方法,获得了稳定表达的转 luxAB 基因
乳球菌菌株和转 luxCDABE 基因乳球菌菌株,对转 lux 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构建方法和
生物学特性及其这些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利用转
lux 基因乳球菌进一步研究乳酸菌在人体内的生存数量、生活质量及其产物对人体益
生功能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利用转 lux 基因菌进行乳酸菌活体检测的观念
和方法,为在活体肠道中的对益生菌的生存力和粘着力的监测提供一种方法。正如“国
际食品研究杂志”(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审稿时指出的(2004 年 2
月):“该研究创建的生物发光报告基因菌株,将会为包括食品科学家在内的科学家提
供了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监测益生菌分布的方法,该方法还可以用于益生菌益生机理
的活体研究。在过去的 10 年,在生物发光基因菌的构建及其应用领域中有许多论文
发表,但主要是有关革兰氏阴性
|
|
|
|
1 |
刘晖;孙彦富;周康群;刘洁萍;王文豪;;厌氧除磷菌的富集及功能菌组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
2 |
付晓艳,霍贵成;利用16S rDNA部分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乳球菌[J];中国乳品工业;2005年08期 |
3 |
敖敦格日勒,李少英,周雨霞,乌尼;阿鲁科尔沁草原牛乳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肠球菌属等的鉴定(第2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4 |
;文摘[J];中国乳品工业;2004年12期 |
5 |
王凤玲;刘爱国;李娜;宋琳琳;;糜米发酵液中优势乳酸菌分离鉴定[J];食品科学;2007年11期 |
6 |
武金霞;李继胜;张贺迎;;广东酱油成曲中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J];中国酿造;2009年12期 |
7 |
武运;古丽娜孜;王新梅;王智勇;杨静;;自然发酵蜂蜜格瓦斯中主要发酵微生物种类初步分析[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年05期 |
8 |
张敏;余群力;张丽;;甘肃肃南牧区传统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11期 |
9 |
李少英;乌尼;李培锋;董贵成;田建军;;内蒙古牧区乳与乳制品中乳酸菌资源及其生态分布[J];生态学杂志;2006年12期 |
10 |
李福荣;袁德峥;宋淑红;;信阳传统发酵腊肉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1 |
殷文政,乌尼,钱建伟,关宏玉;锡林郭勒牧区马奶酒生物活性动态的研究(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2 |
岳喜庆;李鹏;;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Nisin,EDTA对其抑制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
13 |
刘敏;曹志军;李艳梅;;牛乳中产耐高温蛋白酶嗜冷菌的分离及鉴定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4期 |
14 |
李正堂;李柏林;赵勇;欧杰;;两种包装市售冷却牛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1期 |
15 |
张宜凤;杨洋;李启明;杨振泉;汪家琦;顾瑞霞;;云南传统乳产品中乳酸菌的菌群分析[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
16 |
付慧;樊景凤;陈佳莹;李利利;刘长安;;黄河三角洲北部互花米草盐沼湿地区与贝壳沉积区微生物群落的DGGE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
17 |
张光一,李树立,刘增然;食品级乳酸工程菌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6期 |
18 |
熊素玉;姚新奎;谭小海;刘珩;张积荣;陈潇;许鹏;熊伟;;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19 |
刘敏;曹志军;母智深;李艳梅;;牛乳中产耐高温蛋白酶嗜冷菌的分离及鉴定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05期 |
20 |
朱丹宇;王英;周剑忠;黄开红;;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