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培养与活性研究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寄生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一类细菌,属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包括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和光杆状菌属(Photorhabdus),分别
与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线虫共生。据报道,
Xenorhabdus 和 Photorhabdus 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不仅具有多种化学结
构,而且在医疗卫生和农业上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抑菌、杀虫、杀线虫、抗溃疡、
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特别是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胞外毒蛋白及其基因的发现,为生物
农药的开发和抗虫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微生物杀虫资源和杀虫基因。昆虫病原线虫共生
菌已成为一类新型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资源。关于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已有较广泛的研究,但对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培养
发酵与次生代谢物产生关系的系统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研究以从陕西杨陵筛选的昆
虫病原线虫 Steinernema sp YL001 和 Steinernema sp YL002 为材料,对其共生菌进行了
分离鉴定,并对共生菌的培养发酵与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昆虫病原线虫 Steinernema sp YL001 和 Steinernema sp YL002 共生菌的形态及生
化特征分析表明,两种线虫共生菌的形态及生化特征分别与已描述的 X. nematophilus 和
X.bovienii 种的特征基本一致,将其分别定名为 X. nematophilus YL001 和 X.bovienii
YL002。
2. X.nematophilus YL001 和 X.bovienii YL002 代谢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两菌株
对大蜡螟和粘虫具有较高的血腔毒性,处理 48h 两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无菌滤液对大
蜡螟的致死率均为 100%,粘虫的死亡率随共生菌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对小菜蛾
和棉铃虫的胃毒活性较低;两株共生菌的血腔毒素可能主要是蛋白类物质。
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YL001 和 YL002 对供试的 14 种植物病原真菌和 5 种病原
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对烟草赤星菌、番茄早疫菌、南瓜枯萎菌、黄瓜炭
疽菌、稻瘟菌、小麦纹枯菌和辣椒疫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 75~100%;无
菌滤液仅对辣椒疫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稀释 10 倍后的抑制率为 100%,EC50 分别
为 16.3 ml/L 和 13.0 ml/L。盆栽实验表明,辣椒种子用 YL001 和 YL002 发酵液处理后,
辣椒幼苗的疫霉病病株减退率分别为 60.6%和 73.2%;100ml/L 的发酵液处理土壤后,
辣椒幼苗的疫霉病病株减退率分别为为 48.72%和 74.34%,而甲霜灵的病株减退率为
64.10%。YL001 和 YL002 对水稻白叶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
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制作用较弱。两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对热较稳定,无菌滤液在 121
℃(1.4Pa/cm2)处理 15min,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较对照分别减小了 35.2%和
WP=6
摘 要
31.7%;无菌滤液 PH 在 8.0 左右时,抑菌活性较高。
3. 以抑菌圈直径和 DCW(干细胞重)为指标,筛选出 YL001 菌株的基础培养基
为 YSG 培养基。在 YSG 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分析表明,YL001 菌株的最佳碳
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玉米粉和豆饼粉可分别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
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法对 YL001 菌株的发酵动力学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氮源对 YL001 菌株代谢物抑菌活性的影响尤为显著;其发酵动力学和发酵
培养基的组成分别为(g/L): 葡萄糖 6.13、蛋白胨 21.29、MgSO41.50 、(NH4)2SO42.46、
KH2PO4 0.86 、K2HPO4 1.11、Na2SO4 1.72 和玉米粉 9.69、豆饼粉 51.57、棉饼粉 6.88、
鱼粉 13.75、酵母粉 4.30、MgSO41.07 、(NH4)2SO41.79、KH2PO40.63 、K2HPO40.80、
Na2SO41.25。
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法对 YL001 菌株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摇床转速和装液量为影响发酵的主效因子,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PH 7.25、装液量
25ml/250ml 摇瓶、 摇床转速 220r/min、温度 26.2℃、接种量 9.1%。优化条件和初始条
件相比较,抑菌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抑菌圈直径增大了 23.3 %,DCW 增加了
52.97%
YL001 菌株的摇瓶发酵过程及发酵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发酵 0~24h 是糖的利用
高峰,消耗了总糖的 83%,此阶段细胞生长较快,6h 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最大(0.21h-1),
生长量在 54h 达到最大(23.81g/L),抑菌物质的活性单位在 60h 达到最大(28.6U/ml)。
4. YL001 菌株在摇瓶中的逐级放大过程中,在相同的装液系数及摇床转速下,随
着摇瓶体积的增大,体积氧传递系数(KLa)逐渐增大;细胞生长量(X)、抑菌物质的
活性单位(P)和最大产物比合成速率(qp)逐渐减小;达到最大活性单位的时间逐渐
增大;最大细胞比生长速率(μmax)逐渐增大。摇瓶体积为 250ml 时,P、qp 、X 及 μmax
分别为 23.8 U.ml-1、0.27 h-1、15.7 g.L-1、和 0.16h-1较 3000ml 摇瓶分别增加了 39.2%、
70.4%、56.4%和减小了 30.4%。
从摇瓶到 7L 发酵罐的放大过程中,共生菌在发酵罐中培养时,在搅拌转速为
300r/min、通气量 2.5L/min 条件下,KLa 为 185.7 h-1,产物活性单位(P)为 23.2 U.ml-1
与摇瓶无明显差异(摇瓶培养条件:摇床转速 180r/min?
|
|
|
|
1 |
郝德军,高振环,庄倩,李华;昆虫病原线虫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1年04期 |
2 |
陈式斌,黄文玲,陈清林;中国昆虫病原线虫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3 |
翟文涛;江守起;;昆虫病原线虫在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年04期 |
4 |
刘南欣;张振英;;土壤中的昆虫病原线虫[J];昆虫天敌;1982年04期 |
5 |
曾勇庆,王慧,宗希阁;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1997年03期 |
6 |
许艳丽;;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大豆田地下害虫取得进展[J];大豆科学;2008年02期 |
7 |
张忆青,尹纯寿,李爱华,孙菊新;泰山1号昆虫病原线虫及其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研究[J];落叶果树;1988年02期 |
8 |
徐洁莲;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科和异小杆科)分类研究近况[J];昆虫天敌;1998年03期 |
9 |
谢钦铭,张选辉;昆虫病原线虫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2年04期 |
10 |
王宝升,苏骏,张书芳,崔景岳;昆虫病原线虫利用的研究 Ⅰ.我国北方蛴螬对昆虫病原线虫的敏感性[J];华北农学报;1990年04期 |
11 |
丛斌,王秋实,简恒;昆虫病原线虫扩散能力与寄主搜索能力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12 |
李秋剑,韩日畴;昆虫病原线虫与其他杀虫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1年04期 |
13 |
常韶华,杨怀文;用昆虫病原线虫液相培养早期发育指标预测产量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7年03期 |
14 |
刘峥,黎彦,宗靖,张桂兰,柴枫;利用昆虫病原线虫CZ—88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研究[J];果树学报;1998年01期 |
15 |
刘奇志,赵映霞,严毓骅,王玉柱,Itamar Glazer;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6 |
李素春;昆虫病原线虫泰山1号工业化生产[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17 |
王慧,曾勇庆,李铁坚,宗希阁;昆虫病原线虫对家蝇蛆蛹室内侵染试验[J];山东畜牧兽医;1998年03期 |
18 |
郝德军,张海林,孙家宝;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对苗圃地下害虫的毒力测定[J];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
19 |
杨怀文;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J];中国生物防治;1991年03期 |
20 |
张刚应,杨怀文,张善稿,简恒;北京地区昆虫病原线虫的自然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中国生物防治;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