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几种主要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植被的恢复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农林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水分是制约该区植被恢复和生长及生态重建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与水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的愈来愈明显。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已经成为该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黄土高原气候特点和植物水分供需矛盾出发,在该区对造林中主要的抗旱技术影响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的生理生态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立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造林效果。通过覆盖措施改善植物根系周围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采取集水措施提高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通过使用生化制剂借以改善植物根系周围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本身的吸水能力。经过2002年—2003年的野外实地研究、取样分析,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立地条件通过土壤水分分布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退耕4年的坡地上,坡向、海拔、坡度对水分分布的影响最大。不同立地条件下,幼林成活率具显著差异,生长和生物量分配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策略。在阴坡上位、阴坡下位、阳坡上位三种立地条件下,播种后三年柠条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比例分别为71.8%、67.8%、62.3%。阳坡刺槐、山杏幼林单位叶面积干重大于阴坡值;阴坡幼林叶片水分饱和亏小于阳坡对应值。阴坡下位紫穗槐幼林植株地径单位截面积所支持的叶片面积、叶干重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皆大于阴坡上位对应值,且具不同的模拟曲线。阴坡下位紫穗槐幼林分枝基径截面积和分枝高度间模拟关系不同于上坡位。
2、通过在坡面采取集水措施,提高自然降水有效利用率,从而促进幼林成活和生长。对不同坡面间距水平阶集水和所造幼林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阶较荒坡有明显的保水、集水效果。水平阶的集水、保水效果和所造林成活率及幼林生长效果与其间距的增加成反向变化。
3、黄土高原地区覆盖和集水抗旱效果研究表明:根据幼林生长研究结果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表明采取覆盖和集水措施相结合在造林过程中会取得更好得效果。上半年气候多风干燥,覆盖措施抗旱效果较好;下半年降水较集中,强度大,在坡地采取集水措施会提高降水的利用率。
4、生根粉、保水剂处理通过不同生理作用机制,提高侧柏、油松、等造林成活率和幼林株高、地径及新枝的生长。生根粉通过促使植株根系,尤其是侧根生长增强植株吸水能力抗旱;保水剂作用在于减少植株水分散失抗旱。
|
|
|
|
1 |
常玮,尚宇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1994年10期 |
2 |
马建中,鱼红斌,伊虎英;黄土高原谷子新品种辐谷4号的选育[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3期 |
3 |
王西锐,阮仕立,王华,房玉林;黄土高原葡萄园旱作耕作探讨[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1年05期 |
4 |
张青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保护[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年01期 |
5 |
丁琳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
6 |
张惠霞,郑书彦,徐伯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灾害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3期 |
7 |
王朝良,芮建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发展战略的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04期 |
8 |
崔中兴,杨作栋;黄土地区滑坡的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4年06期 |
9 |
周佩华,吴普特;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1994年02期 |
10 |
冯占怀,韩虎;黄土高原上推土机常用的九种推土法[J];山西农机;1994年02期 |
11 |
刘绍清;浅谈“治黄”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1995年01期 |
12 |
米文宝,李龙堂;浅析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5年03期 |
13 |
米文宝,李龙堂;浅析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4 |
吴钦孝,郭中升;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整治方略──纪念朱显谟院士从事黄土区土壤科学研究55周年暨[J];水土保持研究;1995年04期 |
15 |
景可;统一认识 加速黄土高原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1998年07期 |
16 |
王正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要注重科学和符合自然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1999年11期 |
17 |
王庭栋;怀念李龙城同志为创建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的献身精神[J];山西农经;2000年03期 |
18 |
屈振民,胡俊鹏,孙平阳;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途径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
19 |
任邦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J];甘肃农业;2004年09期 |
20 |
胡良军,邵明安;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水分生态环境区域空间格局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