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杨与白杨远缘杂交技术的研究
【摘要】:杨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造林树种,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资源。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黑杨与白杨派间杂交天然存在不孕现象,试图获得派间杂种成功者甚少。本文以美黑57、新疆杨、河北杨、陕林3 号杨为材料,研究不同杂交组合,正己烷熏蒸、涂抹处理柱头,冻融、油脂膜浸提液处理花粉等对获得黑杨与白杨远缘杂种的影响;同时,开展了杂种苗抗性生理测定和生长测定,初步选育出了4 个优良无性系。主要结果如下:
1. 不同亲本组合对杂交可配性有显著的影响。以黑杨和白杨分别为母本杂交,黑杨为母本得到的杂交种子数量多且千粒重大。
2. 采用冻融、油脂膜浸提液处理花粉作蒙导均未获得杂种苗,说明这两种处理方法对克服黑杨与白杨远缘杂交障碍没有明显的效果。
3. 采用正己烷对柱头的处理虽有明显的作用,但对不同亲本组合的效果有差异。在美黑57×新组合中用正己烷熏蒸和涂抹柱头都获得杂种苗,但正己烷熏蒸效果更佳,而对河北杨×陕3 组合用正己烷涂抹柱头效果最好。
4. 用形态特征和过氧化物同工酶法对杂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具有双亲的部分形态特征和酶带,又产生了新的酶谱带。说明杂种既具遗传又具变异的特点。
5. 杂种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测定表明:所选无性系57×新11、57×新2、57×新10、河北杨×陕3-5、河北杨×陕3-1、河北杨×陕3-2、河北杨×陕3-10 生长性状优良。
6. 杂种抗性研究表明:杂种无性系57×新2 对黑斑病有感染,其余复选无性系抗黑斑病能力均强。无性系57×新11、河北杨×陕3-2、河北杨×陕3-5、57×新10、河北杨×陕3-10 的抗旱性较强。采用冷冻枝条电导率方法测定不同无性系的抗寒性,57×新11、河北杨×陕3-2、河北杨×陕3-5、57×新10、57×新2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7.通过对生长、抗病、抗旱、抗寒性状综合评价,57×新11、河北杨×陕3-2、河北杨×陕3-5、57×新10 四个新无性系苗期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进一步试验研究的对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S792.11
|
|
|
|
1 |
张金凤,朱之悌,张志毅,杜宁霞,张力刚;中介亲本在黑白杨派间杂交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2 |
吴鸿锦,刘志光,韩克展,许鹏;新杂交种沙毛杨的选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3 |
张玉波,王庆斌,李淑玲,邹威,夏善智;牡丹江地区杨树遗传改良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4 |
杨敏生,王春荣,裴保华;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5 |
沙广利,郭长城,睢薇,李光裕;梨抗寒性遗传的研究[J];果树科学;1996年03期 |
6 |
叶培忠;;白杨繁殖育种法[J];林业科学;1955年01期 |
7 |
朱之悌,林惠斌,康向阳;毛白杨异源三倍体B301等无性系选育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5年06期 |
8 |
杨自湘,曾大鹏,高瑞桐,汪太振,陈鸿雕;杨树抗干部病虫害优树选择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87年06期 |
9 |
庞金宣,郑世锴,刘国兴,李际红,张友朋;窄冠型杨树新品种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2001年04期 |
10 |
李毅,刘榕,孙雪新;箭杆杨×胡毛杨良种选育及测定[J];林业实用技术;2002年02期 |
|
|
|
|
|
1 |
张庆华;赵新海;钟丽娟;徐冲;;酯酶同工酶分析鉴别生产用平菇菌种真实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2 |
徐文玲;王翠花;牟晋华;寇洪超;刘贤娴;;不同浓度脱落酸对大白菜抗冷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
3 |
钱万英,谢惠安,赵帜平,王保洲,谢万树,邵民;扬子鳄肌肉的POX同工酶的测定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4 |
陈学平,姜平,张杰瑜,陆星星;种质资源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5 |
黄俊;;马尾松种源加密实生种子园子代测定的初步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
6 |
高林,朱立武,丁士林;美味猕猴桃芽变类型POD、EST同工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6期 |
7 |
张金凤;朱之悌;;杨树分派的分子系统学与派间杂交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
8 |
马小峰;白小军;;杜仲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4期 |
9 |
郭慧;吕长平;郑智;刘飞;丁丁;;园林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
10 |
宋良图,宋国良,陶汉之;电导法测定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1期 |
|
|
|
|
|
1 |
张金凤;朱之悌;;杨树分派的分子系统学与派间杂交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
2 |
董源;毛白杨胚胎学观察——1.花药的结构及花粉的发育[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
3 |
董源;毛白杨胚胎学观察——Ⅱ.胚珠、胚囊的构造,受精作用及胚的发育[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4 |
李天权,朱之悌;白杨派内杂交难易程度及杂交方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
5 |
李云,朱之悌,田砚亭,张志毅,康向阳;极端温度处理白杨雌花芽培育三倍体植株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6 |
康向阳,朱之悌,张志毅;银腺杨与毛新杨正反交三倍体选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7 |
张金凤,朱之悌,张志毅,杜宁霞,张力刚;中介亲本在黑白杨派间杂交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8 |
黄权军,张志毅,康向阳;四种抗微管物质诱导毛新杨2n花粉粒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9 |
任建中,刘长青,汪清锐,王克胜;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方法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0 |
康向阳;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
|
|
|
|
1 |
李兴文,戴宪德;黑杨组八个品种当年扦插苗的识别[J];山东林业科技;1983年01期 |
2 |
赵玲,胡增辉,赵风君,张可文,陈学英,沈应柏;水杨酸甲酯诱抗黑杨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3 |
解荷锋,于中奎,陈代良,郭典春,宋福贤;黑杨纸浆材品种的材性遗传分析和选择[J];山东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4 |
茹广欣,张国栓,冯胜,袁金玲;黑杨无性系的苗期选择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5 |
董铁民,张江涛,赵蓬晖,洪亚平,冯胜,李新玉,余明甫;豫南黑杨派无性系的生长比较试验[J];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
6 |
郭线茹,原国辉,李为争,蒋金炜,马继盛;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诱集蛾类成虫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7 |
时明芝,王星楼,苏永侠,解荷锋,邢广萍,陈代良;黑杨无性系的引种及选择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8年08期 |
8 |
施广顺;张会明;;黑杨树苗变“金条”[J];农业知识;2002年21期 |
9 |
;黑杨专业村:从荒河滩到绿色银行的变迁[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6年12期 |
10 |
张江涛;赵蓬晖;王念;丁鑫;;豫北黑杨无性系的生长比较试验[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