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和美国黄松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摘要】:松树在我国森林资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实现松树造林树种的良种化,研究松树的无性繁殖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油松、美国黄松和奥地利黑松为材料,就其嫩枝扦插、异砧嫁接,针叶束水培生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油松嫩枝扦插以愈伤组织生根为主,兼有皮部生根和混合生根。其扦插生根具有强烈的年龄效应,生根率随采条母株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母株年龄由3 年到5年,生根率则从22.2%降至6.7%。因此,油松嫩枝扦插母株的年龄最好不要超过5 年。另外,油松嫩枝生根也受扦插基质的严重影响,保水性和透气性都适中的粗沙和细沙都适合作油松嫩枝扦插的基质,粘性较重的苗圃土则不宜作插壤。
(2)生根促进物质对油松嫩枝扦插生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的生根促进物质其效果不同,相同的生根促进物质处理方式不同,促进生根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用ABT1生根粉、NAA 和“根太阳”3 种生根促进剂在低浓度(50mg/L 或2000 倍液)下促进生根的效果比高浓度(100mg/L 或1500 倍液)的要好;而IBA 的结果则刚相反。用1000mg/L的IBA 溶液泥浆蘸基处理和速沾处理,前者促进生根的效果比后者要好。用“根太阳”生根剂泥浆蘸基处理,高浓度的处理比低浓度的要好。用50mg/L 的IBA 来处理油松嫩枝插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生根率先升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2 小时左右。
(3)糖溶液处理不利于油松嫩枝扦插生根,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加,生根率下降。生根率下降的原因是蔗糖溶液导致了插穗基部的腐烂。
(4)美国黄松的嫁接时间以3 月中旬为好,其异砧嫁接也存在年龄效应,油松砧木年龄一般不应超过5 年。嫁接技术熟练程度和嫁接方法是影响嫁接成活的重要因素,嫁接时宜聘用操作技术熟练的嫁接人员,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进行嫁接。嫁接后进行套袋保湿处理可提高嫁接成活率26.7%以上。
(5)针叶束水培生根受冷藏时间、采叶时间、采叶部位、切基与否、针叶长度和培养时的温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油松针叶束水培生根应在每年11-12 月采集当年生枝条中下部的针叶较好,采叶后冷藏30 天效果最佳,在培养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温度的恒定。针叶长度对奥地利黑松愈伤组织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长叶比短叶产生的愈伤组织多且发达。
(6)油松针叶束生根的适宜激素处理类型和处理方式为:IBA+IAA(1:1)以150 mg/L(或200 mg/L)的浓度处理24 小时;适宜的培养液成分及其浓度为:硼酸45-60 mg/L维生素B15-7mg/L+硝酸铵30mg/L+磷酸二氢钾20mg/L。奥地利黑松产生愈伤组织的适宜激素类型和处理方式为:用NAA 以200mg/L 的浓度处理24 小时。奥地利黑松产生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液成分及浓度为:硝酸铵30mg/L(或20mg/L)+维生素B120mg/L(或10mg/L)。
|
|
|
|
1 |
吕延琴;;奥地利黑松生长特性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
2 |
刘建军,王得祥,雷瑞德,崔宏安,王翼龙;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和油松光合、蒸腾及生长特性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3 |
陈宝林;宋晓斌;樊军锋;周永学;刘永红;;奥地利黑松幼树期对赤枯病的抗病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01期 |
4 |
周永学;樊军锋;高建社;曹锋;黄发光;;美国黄松与油松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技;2005年05期 |
5 |
周永学;樊军锋;龚月桦;杨培华;高建社;刘永红;;奥地利黑松的生长特性及抗寒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6 |
周永学;樊军锋;龚月桦;;美国黄松的生长特性和抗寒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
7 |
白红霞;陈延;曹锋;;黑龙潭树木园引种美国黄松生长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01期 |
8 |
龚月桦;樊军锋;周永学;孙群;杨俊峰;;奥地利黑松和花旗松的抗寒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
9 |
龚月桦;周永学;樊军锋;刘迎洲;庞珂佳;;美国黄松、班克松和油松的抗寒性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
10 |
罗伟祥,宋西德,侯琳,杨金福;黄土高原美国黄松引种生长调查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8年01期 |
11 |
温伟;林梅;魏爽;崔建国;;油松成熟胚的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J];辽宁林业科技;2010年05期 |
12 |
周永学,樊军锋,杨培华,高建社,刘永红;奥地利黑松与油松1年生苗生长和生物量对比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3 |
侯琳,唐德瑞,李骁;不同种源美国黄松苗期生长差异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4 |
;油松小苗冬灌防寒[J];新农业;1973年20期 |
15 |
;营造油松无性系种子园的初步做法[J];山东林业科技;1976年02期 |
16 |
柳中棣;;油松采种[J];新农业;1978年15期 |
17 |
高甲荣;营养元素在油松非同化器官中分布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8 |
郭春江;喷施食醋提高油松育苗成苗率[J];河北林业科技;1989年01期 |
19 |
陈伯望,沈熙环;油松优树资源数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J];林业实用技术;1991年07期 |
20 |
许志春,李凯,李镇宇,周青;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补偿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