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甘80甘蓝发育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tata.L)是世界性蔬菜之一,我国各地普遍栽培。秦甘80 甘蓝是首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转化的蔬菜品种之一,正在中西部地区进行大面积区域试验与示范。春季甘蓝栽培中常常发生未熟抽薹现象,抽薹性是品种发育特性和环境互作的综合表现。甘蓝是生物学产量高、需肥量大及易积累硝酸盐的蔬菜之一,栽培技术关系到甘蓝的产量和品质,但目前生产上多重品种而轻栽培技术,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试验以秦甘80 品种为研究对象,按照当地栽培方式,以接近实际生产的方法,利用自然低温进行幼苗春化处理,分析秦甘80 春化生理变化和春化条件。通过分期播种栽培,分析播期对甘蓝生长、抽薹和产量的影响。采用栽培密度、氮、磷、钾四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综合研究四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秦甘80 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建立密度、氮、磷、钾与产量和硝酸盐回归模型。试验结果如下:
(1)春化试验表明:秦甘80 甘蓝品种苗龄达到12~13 叶及茎粗达到1.1cm时,经过70 天低温可以通过春化而抽薹,苗龄愈大,春化时间愈短。在以14~15 叶及茎粗1.3cm 的大龄幼苗春化处理过程中,叶片和茎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可溶性糖则随时间延长一直升高,而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出现了波峰,蛋白质的变化可作春化鉴定指标。
(2)播期试验表明:8 月27 日播种有9%的抽薹率,9 月26 日~10 月26日播种可获得较高产量;不同播期秦甘80 进入包球期的时间均为4 月29 日,对收获期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净菜率、紧实度以及单球重量。秦甘80生长期株幅和最大功能叶面积一直表现为增加趋势,叶的长宽比变化表现一致,同于4 月9 日达到相等,而后叶宽增加超过叶长。
(3)建立了甘蓝产量与密度、氮、磷、钾四因素的耦合回归数学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四因素对甘蓝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氮密度钾磷;密度与氮、氮与钾交互效应显著;筛选出产量≥70000 ㎏/hm~2 的四因素最佳组合为密度36491~37028 株/hm~2,N 307.1~317.5 ㎏/hm~2,P_2O_5 104.6~111.7 ㎏/hm~2,K_2O 237.2~252.2㎏/hm~2。经验证,按此组合生产可以达到目标产量。
(4)建立了甘蓝硝酸盐含量与密度、氮、磷、钾四因素的耦合回归数学模型。分析了四因素对甘蓝硝酸盐的影响作用,氮对硝酸盐有正效应,密度、磷和钾对硝酸盐表现为负效应。四因素对甘蓝硝酸盐含量影响的顺序为氮钾密度磷。
|
|
|
|
1 |
孙汉友;李玉春;杨秀华;于英俊;王红对;;品种、密度、施肥三因素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2 |
汪瑞清;庞成庆;杨国正;;氮磷钾肥和密度对抗虫棉DP99B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9年05期 |
3 |
杨慧凤;徐淑霞;周青;张志民;郑丽敏;郭海芳;张光;;不同肥料、种植密度对安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4 |
徐淑霞;杨慧凤;周青;张志民;郑丽敏;郭海芳;张光;;不同肥料和密度对安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1年01期 |
5 |
黄晓澜,王允青,刘英,况晶;肥料中氮源类型对结球甘蓝产量及生物学产量的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
6 |
汪建飞,邢素芝,于群英,李孝良;结球甘蓝NKMg肥配施数学模型的研究[J];土壤;2004年04期 |
7 |
杨金飞,朱玉林;沿海地区种植苏棉8号的合理密度及肥料用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1997年04期 |
8 |
张建国;韩开锋;孙东海;;科棉4号密度与施肥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3期 |
9 |
王晓宇;席承龙;杨万森;田圣忠;;密度与肥料对甜玉米信甜501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
10 |
程炳文;张尚沛;容霞;陈工;;宁夏春谷区谷子密肥交互效应试验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8期 |
11 |
王金明,丁荣根;结球甘蓝杂交制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1年06期 |
12 |
杨学;关凤芝;李柱刚;吴广文;路颖;陈浩;王珣;吴建忠;;亚麻炭疽病发生规律的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1年02期 |
13 |
朱宗元;殷玉华;;结球甘蓝花枝上的腋芽能繁衍后代[J];生命世界;1992年06期 |
14 |
谢晓慧;无公害蔬菜结球甘蓝生产中农药使用准则[J];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03期 |
15 |
田丰;张永成;张凤军;石小红;马福荣;;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
16 |
徐和金,周永健;无支柱番茄与莴笋和结球甘蓝间作套种试验[J];中国蔬菜;1987年04期 |
17 |
初莲香;王余文;;无蜡粉亮叶结球甘蓝的发现及其利用[J];辽宁农业科学;1993年03期 |
18 |
李小川,赵美华,赵军良,李昌华;结球甘蓝下胚轴培养及植株再生[J];山西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
19 |
王若菁,胡英,ShibusawaT.,HenryALpenster;结球甘蓝氮肥施用技术及其生理机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年04期 |
20 |
马厚强;济南小拱棚结球甘蓝春季早熟栽培[J];中国蔬菜;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