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
【摘要】:黄土高原农耕历史久远,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该区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特征,年降水量250—600mm,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域。由于降水数量欠缺,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大,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旱灾已成为该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常常困扰着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种植耐旱作物一直是旱区农业生产的固有措施,选择与旱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作物种群,籍助科技进步,充分挖掘并持续增进其降水生产潜力,是实现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杂粮耐旱耐瘠,适应性强,自古以来一直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作物生产中占居着主体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或缺。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和出口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小杂粮还是黄土高原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区水土流失控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抓住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契机,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不断提高其生产水平,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将是黄土高原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针对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明确了提高小杂粮生产力是实现“三高”(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核心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指出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点和难点所在,只有实现了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二者是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关系。
3.论述了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小杂粮的生产优势,表明了小杂粮在高原旱作农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黄土高原,小杂粮应被视为“生态作物”,其对环境改善的作用不容忽视。
4.系统的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区小杂粮的竞争力,揭示了其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明确了小杂粮产业开发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小杂粮产业开发的战略对策,对实现旱区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界定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现阶段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强调保护性耕作和种植,突出绿色产品产出,促进加工增值增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负效应为主要特征的实现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和对策。
|
|
|
|
1 |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2 |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
3 |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4 |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
5 |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6 |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7 |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
8 |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9 |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
10 |
冯磊;王治国;孙保平;张超;赵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与分区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