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及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摘要】:
我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缺水区,且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水分利用效率很低。本论文研究了覆膜种植作物(夏玉米)需水规律,为干旱地区发展地膜覆盖农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田间试验资料,研究了陕西杨凌地区覆膜种植条件下夏玉米各生育期需水量,运用FAO彭曼-蒙特斯(FAO Penman-Montie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得出相应种植条件下对应的作物系数(Kc),为更精确的确定覆膜种植作物(夏玉米)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
1)2005年夏玉米覆膜种植实测总需水量为386.53㎜,平均日耗水强度为3.25㎜/d。夏玉米覆膜种植总需水量较露地低34.14㎜。作物需水关键期(拔节~灌浆)需水量达生育期最大,占总需水量的50%以上。夏玉米覆膜种植水分利用效率达16.93㎏·(hm2·㎜)-1,比露地水分利用效率高33.31%。覆膜种植夏玉米作物系数比露地种植小,而在夏玉米需水关键期二者的作物系数达最大,分别为覆膜Kc为1.184和露地Kc为1.867,作物系数变化总趋势为递增~下降。
2)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总趋势相一致。在无有效降水时土壤含水量从上到下变化趋势为:0~140㎝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140㎝~200㎝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有降雨时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0~20㎝土壤含水量增大,20㎝~200㎝土壤含水量变化与无降水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3)本研究采用5支组地温计测定土壤温度,得出不同天气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各生育阶段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导因子。在拔节~灌浆期,环境因子(气温)影响土壤温度变化,覆膜土壤温度最大值时刻点较露地滞后1h左右;成熟采收期,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土壤温度最高值时刻点覆膜较露地提前1h左右。不同天气条件下土壤表层0~5㎝温度变化次序为:晴天阴天多云,在20㎝~30㎝土层土壤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地温日最大变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直至消失,不同土层深度日最大变幅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地温日变幅随深度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1或为1。
4)对覆膜种植农作物(夏玉米)生物量全生育期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生物量变化趋势为快升~慢升~平缓变化~稳定~下降;叶面积呈“s型”变化;地径变化呈现出“n型”变化。覆膜种植总生物量累计高于露地种植,玉米穗部性状覆膜也较露地优越。株高,地径,叶片数等的发育较露地提前3天左右,表明覆膜种植能有效提高作物生物量累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S152;S311
|
|
|
|
1 |
常鸿;玉米的丰产灌溉及效益[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
2 |
王月福,于振文,潘庆民,李素美;不同小麦品种经济合理肥水指标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3 |
李彦,王勤学,马健,渡边正孝,张小雷;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与CO_2输送的实验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
4 |
莫兴国,刘苏峡,于沪宁,刘昌明;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1997年06期 |
5 |
唐登银,程维新,洪嘉琏;我国蒸发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地理研究;1984年03期 |
6 |
谢贤群;测定农田蒸发的试验研究[J];地理研究;1990年04期 |
7 |
樊引琴,蔡焕杰,王健;冬小麦田棵间蒸发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年04期 |
8 |
孙景生,熊运章,康绍忠;农田蒸发蒸腾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灌溉排水;1994年04期 |
9 |
许迪,刘钰;测定和估算田间作物腾发量方法研究综述[J];灌溉排水;1997年04期 |
10 |
李彦,黄妙芬;绿洲-荒漠交界处蒸发与地表热量平衡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6年03期 |
|
|
|
|
|
1 |
陈玉君;邓小华;肖守斌;潘九林;伍纯六;;稻田春播杂交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
2 |
柏霜,裴悦珩;无纺布在蔬菜上应用技术[J];北方园艺;2001年02期 |
3 |
赵申
,蒋铃鸽;基于GPRS的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终端[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15期 |
4 |
刘丁,毛德柱,王云飞;USB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0年04期 |
5 |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赵西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02期 |
6 |
彭世彰,徐俊增;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的应用比较[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6期 |
7 |
马灵玲,占车生,唐伶俐,姜小光;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的回顾与展望[J];干旱区地理;2005年04期 |
8 |
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董树亭,刘鹏;收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年02期 |
9 |
杨文耀;张雄;轩继春;张建中;;河套灌区瓜类作物间作油用向日葵技术模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年S1期 |
10 |
徐国伟;王贺正;王志琴;刘立军;杨建昌;;覆草旱种对水稻灌浆期生理活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年06期 |
|
|
|
|
|
1 |
常鸿;玉米的丰产灌溉及效益[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
2 |
王月福,于振文,潘庆民,李素美;不同小麦品种经济合理肥水指标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3 |
马钦彦;研究森林与大气间CO_2交换的微气象学法(综述)[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
4 |
方长明,高荣孚;油松人工林的能量平衡和蒸发散[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5 |
马李一,孙鹏森,马履一;油松、刺槐单木与林分水平耗水量的尺度转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6 |
李海涛,陈灵芝;应用热脉冲技术对棘皮桦和五角枫树干液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贺康宁,高宗杰;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8 |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林分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9 |
孙玉宏,张国桥,杜念华,杜新宇,孟令洋;甜瓜抗枯萎病的遗传与育种[J];长江蔬菜;2000年02期 |
10 |
张博;厚皮甜瓜主要生理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长江蔬菜;2000年08期 |
|
|
|
|
|
1 |
本报记者 陈克勤;[N];光明日报;2002年 |
|
|
|
|
|
1 |
张旭升,赵百通,李英;土壤温度测试仪的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03年06期 |
2 |
于晓蕾;吴普特;汪有科;张立强;员学锋;张吉祥;;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04期 |
3 |
唐高霞;;菜地土壤物理性状及调节[J];吉林农业;2007年07期 |
4 |
刘德金;;结荚圈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对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1978年06期 |
5 |
Γ.П.萨芙诺娃;Л.А.别斯托娃;杨希正;;苗圃中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1985年01期 |
6 |
梁尚朴;成龄橡胶树株间地膜复盖的水热效应[J];土壤肥料;1993年03期 |
7 |
李新有;有色膜对烟田土壤温度影响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8 |
徐华,蔡祖聪,李小平;土壤 Eh 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99年04期 |
9 |
程建峰,陈素珍,潘晓云,陈凤梅,方加海,刘宜柏;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0 |
刘颖,韩士杰,胡艳玲,戴冠华;土壤温度和湿度对长白松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