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冷暖型小麦苗期生理特性差异研究
【摘要】:
干旱严重的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生理代谢,本试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采用溶液培养、PEG6000渗透胁迫处理的方法,研究冷、暖型小麦品种小偃6号(冷型)、陕229(冷型)和NR9405(暖型)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幼苗期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SOD、POD、CAT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Fv、Fm、Fo、qP和qNP值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轻度(-0.1MPa)、中度(-0.6MPa)和重度(-1.0MPa)水分胁迫条件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不同水分胁迫梯度对冷、暖型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是:重度〉中度〉轻度水分胁迫。
(2)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冷型小麦小偃6号和陕229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且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累积速度慢,细胞膜相对透性较低,相对含水量(RWC)、水势较高,保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幅度小。该结果说明,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冷、暖型小麦苗期生理特性差异很大,冷型小麦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能保持一个相对较优的生理状态,其代谢功能、抗旱能力及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
(3)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幼苗小偃6号和陕229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较,其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幅度小,初始荧光(Fo)上升幅度较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上升幅度较大。该结果说明,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光合能力较强,光合系统稳定,这为旱地栽培及抗旱育种提供了参考资料,为冷型小麦性状稳定性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
|
|
|
1 |
冯佰利,赵琳,高小丽,高金峰,张嵩午,李生秀;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 |
张莉,胡江波;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生物学性状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3 |
黑亮,冯佰利,王长发,张嵩午;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4期 |
4 |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冯佰利;王长发;;不同施肥条件下冷、暖型小麦冠层温度的差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
5 |
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穆婉红;;干旱胁迫下不同温型小麦农田微气象特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
6 |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冷、暖型小麦不同器官的磷素含量及其转运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
7 |
MosheJ.Pinthus;李维平;;干旱条件下的越冬谷物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2期 |
8 |
U. N. Chaudhuri
,王法宏;高CO_2浓度及干旱条件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91年06期 |
9 |
霍仕平,晏庆九,许明陆;玉米抗旱的生理基础[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年01期 |
10 |
李成业;熊昌明;魏仙君;;中国水稻抗旱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6年05期 |
11 |
杨亚平;周春菊;胡景江;吴先强;周涛;朱燕;林森龙;;水分胁迫条件下冷暖型小麦幼苗期某些生理特性变化比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3期 |
12 |
谭晓荣;胡韬纲;戴媛;万谦;;不同干旱方式对小麦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总抗氧化力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邵安祥;;浅谈干旱条件下的烘烤技术[J];中国烟草科学;1983年02期 |
14 |
翟凤林,张发成,潘金豹;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系选育初报[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5年00期 |
15 |
敖特根;吕永杰;郭仲梅;卜海霞;;高吸水性丸粒种子在干旱条件下发芽、初期生长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1992年03期 |
16 |
陈静,陈培珠;田间干旱条件下苹果坐地苗的生育表现[J];河北林果研究;1998年S1期 |
17 |
冯佰利,王长发,苗方,张嵩午,何永杰;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
18 |
王登瑞;;干旱条件下制种田化学除草技术[J];种子世界;2007年09期 |
19 |
张盼盼;冯佰利;王鹏科;高小丽;拓菊梅;柴岩;宋慧;;干旱条件下糜子叶片衰老与保护酶活性变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
20 |
张宾,冯佰利,韩媛芬,郝彦宾,布都会,张嵩午;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叶片衰老特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