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钾素演变特征及机理
【摘要】:
为探索不同气候、不同轮作方式和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的演变特征及其机理,采用室内模拟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我国7种典型农田土壤,即红壤、水稻土、灰漠土、塿土、潮土、黑土和紫色土固钾能力的影响,以0.01 mol/L CaCl2和0.01 mol/L草酸作为浸提介质研究了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并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钾素Q/I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除灰漠土速效钾外,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降低速率和降低幅度大小顺序为A类土壤(红壤)(5.72 mg/kg/a和38.7%)C类土壤(黑土和紫色土)(2.01~4.84 mg/kg/a和11.7%~18.2%)B类土壤(水稻土、塿土、灰漠土和潮土)(降低较少或不降低),其中B类土壤中潮土比其他土壤降低较多。长期NPK平衡施用条件下,A类和C类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或维持平衡或仍然降低,B类土壤或维持平衡或明显升高。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NPKM)条件下,A类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升高速率和升高幅度较小,B类土壤除灰漠土外升高较多,C类土壤基本维持平衡。
连续耕种施肥15年后,从X射线衍射图谱看,B类土壤施钾和不施钾土壤间主要含钾矿物的d001峰无差异,而A类和C类土壤表现出,与施NPK土壤相比,施NP土壤水云母矿物的d001峰略低,而绿泥石和蛭石或蒙脱石和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d001峰略高。
连续耕种施肥15年后,在外源钾加入浓度0.4~4.0 g/L的范围内,不同类型土壤固钾率大小顺序为C类土壤(19.4%~91.4%)B类土壤(9.8%~76.4%)A类土壤(0.8%~13.7%),其中C类土壤表现出黑土(27.9%~91.4%)高于紫色土(19.4%~84.0%),B类土壤表现出,水稻土和灰漠土(9.8%~51.8%)低于塿土和潮土(17.9%~76.4%)。与长期施NPK土壤相比,长期施NPKM土壤固钾能力无明显变化,长期施NP土壤表现为,C类土壤固钾能力提高幅度较大(12.4%~25.3%);B类土壤提高幅度较小(1.3%~14.7%),其中水稻土和灰漠土提高幅度低于塿土和潮土;A类土壤因其固钾能力极低而无明显变化。
用4种动力学方程即抛物线扩散、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Elovich方程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其中抛物线扩散方程和一级反应方程能比较好地模拟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在0.01 mol/L草酸中、用一级反应方程模拟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时,不同类型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b值)大小顺序为C类土壤(0.0170~0.0195/h)B类土壤(0.0136~0.0168/h)A类土壤(0.0124~0.0130/h),其中C类土壤中黑土(0.0185~0.0195/h)高于紫色土(0.0136~0.0149/h),B类土壤中塿土和潮土(0.0144~0.0168/h)高于水稻土和灰漠土(0.0136~0.0149/h)。就不同施肥土壤b值比较而言,其大小顺序为NPKMNPKCK、N、NP。
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A类土壤(0.00041~0.00063 (mol/L)1/2)和C类土壤(0.00033~0.00099 (mol/L)1/2)K+平衡活度比(AR0)较小;B类土壤AR0值(0.00217~0.00637 (mol/L)1/2)较大,其中潮土AR0值(0.00217~0.00340 (mol/L)1/2)低于水稻土、塿土和灰漠土(0.00360~0.00637 (mol/L)1/2)。
无论施钾与否,不同类型土壤的钾位缓冲容量(PBC)大小顺序为C类土壤(48.2~143.8)B类土壤(19.6~48.8)A类土壤(12.7~20.3),其中B类土壤中潮土和水稻土(19.6~29.1)低于塿土和灰漠土(34.8~48.8)。长期不施钾与施钾土壤相比,C类土壤PBC值升高幅度(44%~50%)较大,其他土壤PBC值变化不大。
长期不施钾肥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大,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是A类和C类土壤降低较多,钾素严重耗竭甚至使土壤水云母矿物层间的非交换性钾不断释放,使云母矿物出现膨胀性的层间结构(形成蛭石或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另外,引起土壤K~+饱和度、CEC和0.002 mm粘粒含量的变化,导致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提高,引起土壤1 mol/L HNO_3浸提K和CEC含量的变化而使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降低,土壤供钾强度(AR_0)降低,-△G值升高,所以土壤钾素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降低,钾肥的农学效率提高,而长期施用钾肥或NPK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延缓和减少上述转化。长期不施钾肥B类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降低较少,上述一系列变化的幅度也较小。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针对各个试验点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
|
|
|
1 |
刘全喜;从衡水土壤钾素状况谈土壤施钾问题[J];河北农业科技;1997年02期 |
2 |
韦楼才,周铭成,郦九生,周培华;丹阳市土壤钾素现状及钾肥开发利用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
3 |
曹树钦;安徽省土壤钾素供需状况浅析[J];土壤;1993年01期 |
4 |
张俊英,奏志前;平凉地区土壤钾素状况及施钾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1995年01期 |
5 |
洪世奇,庞宁菊,郝学宁;青海省几类农田土壤钾素释放能力[J];青海农林科技;1998年01期 |
6 |
黄胜海;王志强;顾丽华;;南通市土壤钾素的演变与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
7 |
姜益娟,郑德明,朱朝阳,吕双庆,伍维模,王冀平;新疆农田土壤的钾素现状调查[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8 |
蒋秋怡,黄昌勇;用电超滤法研究浙江省一些土壤的供钾状况[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8年01期 |
9 |
潘耀晃;朱同胜;;江淮土壤钾素的分布和钾效[J];安徽农业科学;1989年04期 |
10 |
范闻捷,介晓磊,李有田,白由路,季保平;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内土壤钾素动态研究 Ⅰ.不施钾条件下土壤钾素动态与垂直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1 |
吴春才;土壤缺钾的原因剖析及其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5期 |
12 |
戴志新;江苏省土壤钾素含量变化与实施“补钾工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年02期 |
13 |
赵月平,谭金芳,赵鹏,崔党群,王喜枝,王立河,丁光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两种土壤钾素动态变化与钾肥合理分配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7年01期 |
14 |
王红梅,朱德众,唐永胜;不同硫酸钾施用量对番茄的影响[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5 |
谢建昌;;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施用的现状[J];干旱区研究;1986年03期 |
16 |
刘春生;黎文文;杨守祥;;山东烟草土壤钾素有效提取方法和相关性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1991年04期 |
17 |
王坷,许红卫,史舟,JohnS.Bailey,CrawfordJordan;土壤钾素空间变异性和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年03期 |
18 |
李广洋,刘素芬,陈学发;寿县土壤缺钾原因及补钾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
19 |
唐剑锋;孙丽梅;李传保;尹健;;信阳市公路绿化带土壤养分状况及其障碍因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
20 |
鲍士旦,马建锋;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Ⅲ.几种不同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