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坪林区珙桐分布及其培育技术研究
【摘要】:
珙桐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树种,是研究古生物及其进化的活化石。为了探明珙桐在千家坪林区的分布特征和更为有效的保护珙桐,本文在对珙桐的分类学、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微观结构、育苗造林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过去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前景。系统研究了珙桐在千家坪林区的天然分布特征、山地育苗技术、珙桐幼树的生长特点和造林技术。对于指导今后珙桐的人工繁育和造林,切实地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千家坪林区是珙桐分布圈的北端,珙桐分布的四岔河、青龙坪和松鸦三个不同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光照、土壤和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以单株分布为主,且多分布在陡峭沟谷的两侧。
2、采用不同的种子催芽方法、育苗基质进行珙桐山地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露天覆沙低温催芽处理效果优于牛粪埋种催芽,出苗率提高了17.1%;秋季播种优于春季播种,出苗率提高14.6%;森林腐殖质土育苗优于沙土育苗,苗木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59.3%和41.6%;不同海拔种子育苗表明,育苗的最佳海拔在1250~1500m左右;春梢带二次枝扦插能够萌生不定根芽,而秋梢扦插不能萌生不定根芽。
3、幼树生长研究表明,珙桐的生长最快时期在6月上旬,8~9月逐渐停止生长;造林试验结果证明在背风向阳地带造林有利于幼林成活,低洼地带不利于幼林成活。
4、苗木病虫害调查发现,珙桐苗期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等24种病虫害。其中病害以猝倒病为主,虫害以蛴螬为主。
|
|
|
|
1 |
张清华,郭泉水,徐德应,阎洪;气候变化对我国珍稀濒危树种——珙桐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2000年02期 |
2 |
唐晓军;珙桐的繁育及引种栽培技术[J];四川林勘设计;2002年01期 |
3 |
张家勋,李俊清,廉秀荣;珙桐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4 |
曾联盟;珙桐:蜚声国际的“中国鸽子树”[J];森林与人类;2003年01期 |
5 |
;出口创汇植物珙桐苗木培育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1997年08期 |
6 |
石成忠;放飞白鸽花[J];甘肃林业;2002年03期 |
7 |
阮英国;珙桐育苗技术[J];湖南林业;2005年01期 |
8 |
黎明,苏金乐,杨芳绒,武荣花,郭宗民,金红;珙桐营养器官解剖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9 |
徐同冰;吴苏平;;油茶培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
10 |
邓双文;武陵山中鸽子树——珙相[J];国土绿化;1994年01期 |
11 |
宋丛文,包满珠;珙桐种质资源保存样本策略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
12 |
徐华;宋晓斌;郭树杰;刘永红;吴远波;黄立刚;;千家坪林区珙桐幼树生长特性及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01期 |
13 |
吴刚,肖寒,李静,马克明;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生存与人为活动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
14 |
唐晓军;中国奇树——珙桐[J];湖南林业;2002年06期 |
15 |
苏瑞军,苏智先;珙桐种子散布、萌发及其种群龄级分配的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3期 |
16 |
陈坤荣,李桐森,田广红,赵滇庆,和丽岗;珙桐繁殖的生物学特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7 |
方根深,余胜军,陈海洋,方炳富;珙桐引种育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年04期 |
18 |
李凤兰,曹弘瑜,李俊清;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解剖构造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9 |
夏晗,张健,尚旭岚,李贤伟;珙桐初代培养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20 |
吴钢,韩单恒,王宏昌,罗跃初,邓红兵,赵景柱;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生存特性(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