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几种嵩草种子萌发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摘要】:
嵩草属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们具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等特点,为各类家畜所喜食,嵩草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建群种,它们的良好生长对维持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牧草种质资源研究是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正常发展和持续利用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环境及人为的影响,嵩草植物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如草地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等,而且嵩草属植物大多是无性繁殖,致使其对环境变化及不良的环境适应性不强。由于青藏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对嵩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适应性研究较少,因此探索其种内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及种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研究了嵩草种群维持和更新的另一重要过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7种嵩草的千粒重、种子吸水曲线及不同溶液处理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合种子微形态结构、变温层积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探讨了嵩草种子的萌发特性及解除休眠的技术。结果表明嵩草都具有坚硬而厚的种皮,40%氢氧化钠处理3h,种皮的通透性有所改善,大多数嵩草的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P0.05),且在萌发初期显著地提高了大花嵩草、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通过电镜扫描发现嵩草的种皮都坚硬而厚,保护组织的厚度占果实横切面厚度的比例之大是少见的;嵩草属植物小坚果电镜扫描微形态特征虽然种皮基本纹饰相似,但从种子形态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此外受材料数目限制,要通过电镜扫描种皮微形态性状还是难于确定嵩草属种间的关系,在本试验中只能作为一个系统发育关系划分的参考依据。
从分子水平研究嵩草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对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几个关键参数进行试验优化,旨在建立适合嵩草的AFLP和RAPD技术体系。结果表明AFLP体系用于酶切的嵩草基因组DNA模板600 ng为宜,连接最适反应时间为10h过夜,预扩增产物最适稀释倍数为5倍。采用优化好的体系,以嵩草为材料进行AFLP标记,E-ACC+M-CAG、E-ACA+M-CAG、E-ACC+M-CAA和E-ACA+M-CTG四个引物均获得多态性强且质量好的AFLP指纹图谱。用筛选出的4对E+3和M+3引物及优化好的嵩草AFLP体系对11份嵩草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结果共得到164条清晰可辨条带,多态性条带154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3.96%,嵩草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30,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012,表明嵩草种质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11个嵩草居群划分为4类。对11个嵩草群体的RAPD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70个清晰可辨的条带,扩增带数最多的引物为22条,多态率达98.16%;带数最少的引物为10条,多态性检出率最低为45.45%。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11个嵩草居群被分为4个类群。我们的研究表明嵩草居群基于RAPD (H = 0.2221和I = 0.3592)数据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低于AFLP (H = 0.2430和I = 0.4012)。基于RAPD和AFLP遗传相似系数数据的Mantel检验表明两者有着显著的相关性(r = 0.6553, p = 0.002),说明RAPD和AFLP方法在嵩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都是有效的。根据AFLP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嵩草居群的遗传相似系数与海拔之间没有相关性,嵩草居群的生境的异质性影响遗传分化。
序列分析为嵩草属的系统分类、探讨其种间系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发育树不仅表明了各种间的亲缘关系,而且对探讨嵩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RAPD和AFLP分子标记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方法,然而其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我们用测基因nrITS、cptrnT-L-F、cpndhF及trnK-RPS16序列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花嵩草(L)居群和其它的嵩草居群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具有相似的生境或具有相似适应性的嵩草居群倾向聚在一起。大多数的聚类分析表明在11个嵩草居群中存在着基因变异,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由于嵩草居群间生境的异质性引起的。
|
|
|
|
1 |
张剑;对青海湖北岸部分地区嵩草的调查研究[J];草业科学;2002年04期 |
2 |
李希来,黄葆宁,乔有明,孙海松,李发吉,孙保琛;青藏高原几种嵩草的生物量及其幼苗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1996年04期 |
3 |
黄葆宁,李希来;利用嵩草属优良牧草恢复“黑土滩”植被试验研究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1期 |
4 |
李希来,黄葆宁;“黑土滩”退化草地补种禾草和嵩草试验初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4期 |
5 |
戴小笠,王连喜,刘静,李希来,张国胜;青南高寒牧区几种优势牧草种植试验及观测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1年03期 |
6 |
祁如虎,李有忠;四种嵩草属植物叶片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5年04期 |
7 |
严虎,苟桂香,王得贤,谢永丽,史有禄,应宗;TTC浓度对嵩草种子染色的影响[J];青海草业;1999年03期 |
8 |
郑红梅;呼天明;王佺珍;张国云;宋江湖;;青藏高原7种嵩草遗传多样性AFLP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9 |
李春涛,裴成芳;增产菌对高山山地草甸禾草—嵩草草地型牧草的增产效应[J];中国草地;1996年06期 |
10 |
黄锦华;呼天明;郑红梅;;3种藏嵩草种子休眠及内源脱落酸含量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
11 |
乔有明;;四种嵩草种子的休眠特性及萌发技术探讨[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2 |
郑红梅;呼天明;王佺珍;张国云;宋江湖;胡晓宁;;嵩草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3 |
朱志红,孙尚奇;高寒草甸矮生嵩草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植物学报;1996年11期 |
14 |
王文颖,王启基;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
15 |
李希来;非萌发与萌发状态下两种嵩草种子解剖特征的初步研究[J];种子;2003年02期 |
16 |
曹广民,吴琴,李东,胡启武,李月梅,王溪;土壤-牧草氮素供需状况变化对高寒草甸植被演替与草地退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
17 |
魏克家,李海萍,王学江,王树果,施玉辉;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及利用改良[J];四川草原;2002年02期 |
18 |
陈亚明,吴自立,朱兴运,胡自治;高山禾草─嵩草型草地的磷循环[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
19 |
王得贤;两种嵩草种子劣变初探[J];种子;1999年03期 |
20 |
黄葆宁,李希来,戴海珍;试论青海“黑土滩”草地的退化特征及其成因[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