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区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及RAPD分析
【摘要】:
我国猕猴桃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地区,秦岭山区具有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也是猕猴桃的优生区。猕猴桃为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界种间杂交现象明显,特别是不同变种之间的杂交产生出一系列过渡类型,加之染色体倍性复杂,使得某些种间及变种间的分类界定以及遗传特性不清。本研究通过对秦岭北麓野生猕猴桃部分种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RAPD分析,建立秦岭野生猕猴桃资源生物学特性、果实营养品质以及分子遗传图谱数据库,筛选出适合生产以及育种的优良猕猴桃种质资源或新品种;为猕猴桃的遗传亲缘关系和猕猴桃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新品种的保护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秦岭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以及当前生产的主要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品质分析,建立了秦岭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果实营养品质数据库,从中筛选出成熟期仅次于早熟栽培品种武植2号的野生猕猴桃资源99-9株系;通过成熟期的确定分析得出99-8、99-9、99-10、99-13、99-14、99-16和99-17等7个株系可做为早熟育种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得到单果重较海沃德更大的野生猕猴桃资源99-5、99-9、99-11、99-13、99-16、99-20、99-21、99-23和99-24等9个株系;含Vc较武植2号多的猕猴桃99-8、99-13、99-23的3个株系;固酸比较武植2号大的99-9、99-13和99-14的3个株系;综合优良性状较好的99-9和99-13两个株系。特别是99-9,无论从品种的早熟性、果实品质还是从抗性角度考虑都颇具潜力。因此研究具有突出经济性状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将在今后的育种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即经典CTAB法、改良CTAB法、氯化苄法提取野生猕猴桃基因组DNA效果均较好,其中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质量最高,DNA降解少,杂质含量少。通过对退火温度、循环次数、DNA模板用量、DNA聚合酶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野生猕猴桃RAPD分析体系,从PCR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两个方面对野生猕猴桃RAPD分析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验证了优化后的体系,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
3.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技术对采自秦岭山区的24个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和中华等6个种或变种的46份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引物筛选,从16个RAPD引物中扩增出235条带,其中227条为多态带,占96.2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各资源间的亲缘关系,23个野生资源属美味猕猴桃(A deliciosa var. deliciosa),与海沃德归为一类;1个野生资源属中华猕猴桃(A. chinensis Planch)。
4.通过对秦岭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的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和遗传距离结合起来分析,将野生99-13号确定为中华系列猕猴桃;其余23份野生猕猴桃资源与哑特、秦美、徐冠、徐香等品种遗传距离较近,归为一大类,由此得出这23份野生猕猴桃资源属于美味猕猴桃。野生99-23、99-24的诸多生物学特性(成熟期等)与哑特很接近,从RAPD聚类分析结果可看到99-23、99-24与哑特的遗传距离很接近,可以推测出99-23和99-24与哑特为同一品种。99-9号属于美味猕猴桃。
|
|
|
|
1 |
林在贯,王书洁,陈梅惠,黄于定;秦岭山区某地泥石流的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1985年02期 |
2 |
范建国;;秦岭山区10种野生植物的园林利用价值[J];陕西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
3 |
问思恩;李婵;侯淑敏;;陕西秦岭山区人工养殖大鲵肌肉中无机污染物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
4 |
阎鹏;;秦岭山区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5 |
孙西寨;强晓明;王艺秀;David Cone;尤平;;秦岭山区虹鳟寄生三代虫一新纪录[J];四川动物;2008年06期 |
6 |
史卫东,桂明德;秦岭山区植保专业户在发展中[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
7 |
李海龙;谷洁;张宏斌;高华;陈胜男;郭星亮;张卫娟;刘江;;秦岭山区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筛选以及初步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
8 |
王贞红;张文辉;何景峰;张涛;;秦岭山区野生乔木引种驯化后的观赏性评价[J];陕西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
9 |
孙昕;王家民;李舜;陈伟;;浅析秦岭山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发展[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05期 |
10 |
田联会;樊金拴;王秋玲;张宏;葛文官;王秀丽;;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1 |
Jrg Summa;Hany ElKateb;Bernhard Felbermeier;张平仓;Reinhard Mosandl;;在陕南利用本土树种进行人工造林研究介绍(英文)[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
12 |
孙伯西;桑树冬芽接在山阳的效果试验[J];北方蚕业;1984年01期 |
13 |
石国昌;白西元;;秦岭山区黑木耳病虫害的主要种群[J];中国食用菌;1991年06期 |
14 |
申琦;陈炜;解振锋;严铸云;;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
15 |
王耘;;美味山珍——嶡菜[J];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05期 |
16 |
王军霞;;秦岭山区山茱萸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年08期 |
17 |
冯纪年;;秦岭山区蓟马种类识别[J];陕西林业科技;1991年03期 |
18 |
霍治国;孙志学;刘春明;;秦岭山区猕猴桃资源研究[J];陕西气象;1992年02期 |
19 |
晁无疾
,王志刚
,刘福学;杈杷果[J];中国种业;1990年01期 |
20 |
张宏利,冯俊涛,陈安良,张根良,张兴;秦岭山区204种植物对粘虫生物活性测定[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