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蓝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品质评价
【摘要】: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白菜课题组提供的21份芥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 Bailey)种质为供试材料,其中20份由AVRDC引进,1份是国内商品芥蓝“四季芥兰王”。从形态学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了21份芥蓝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中的13份芥蓝种质的营养及商品性价值进行了评价。主要的结果如下:
1.芥蓝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21份芥蓝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芥蓝种质的不同性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叶片形状、叶色、花薹内颜色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60.57%,33.32%,38.13%。叶片长、平口时期和叶片数等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11.50%、7.77%和7.39%。花薹蜡质的多少无差别,各材料的花薹蜡质都极多。本研究中的不同材料平口时期也就是采收的最佳时期,受试验期间环境的影响较大。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5.03处,把21份芥蓝种质划分为6类,其中类群G1包括4份材料,类群G2包括9份材料,类群G3包括2份材料,类群G1、G2和G3的植株的生长势中等,株型较为一致。类群G4包括4份材料,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弱,平口时期较晚。类群G5包括1份材料,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强,平口时期很晚并且叶片数很多。类群G6包括1份材料,其植株的生长势中等,子叶相对较大,平口时期较晚。
2.应用RAPD标记和SRAP标记评价芥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采用RAPD技术和SRAP技术对21份芥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201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1个条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析供试材料,共扩增出125条带,其中107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平均为85.60%,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222~0.760,平均值为0.483。从88个SRAP引物对中筛选出20个条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析供试材料,结果共扩增出810条带,其中47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平均为56.95%,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319~0.713,平均值为0.467。RAPD标记和SRAP标记可将所有21份材料完全区分开。研究表明芥蓝种质资源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亲缘关系较远。RAPD聚类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的形态分类结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SRAP的聚类结果与材料形态特征表现不一致,在芥蓝材料呈现出随机聚类现象。
3.芥蓝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及商品性评价
对13份芥蓝种质资源的部分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Vc的含量最高为1.41 mg.gFW-1,最低为0.80mg.gFW-1。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0.0166 mg.gFW-1。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较高为37.40%,其变化范围为2.85~8.17 mg·gDW-1 ,以Ba17最高,Ba19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23.80 mg.gDW-1,最低为12.38 mg.gDW-1。13份芥蓝种质的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粗纤维含量中等,材料间差异不大。商品性评价结果表明:风味品质最好的种质是Ba17,质地品质最好的种质是Ba35,外观品质最好的种质是Ba44。相关性分析表明:还原糖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成极显著正相关,与甜味成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鲜味成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鲜味与甜味,Vc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显著负相关。脆度与纤维感成显著正相关且与其它性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粗纤维与纤维感、脆度没有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635.9
|
|
|
|
1 |
宋廷宇;侯喜林;何启伟;吴春燕;徐苑芳;;薹菜、大白菜与白菜营养成分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2 |
孙秀波;慕美财;李玫瑰;于岩;连序海;程杰山;;十字花科蔬菜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
3 |
贾玉艳,陈宏;SNP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J];黄牛杂志;2003年01期 |
4 |
邹集文,张华,郑岩松,李莲芳;芥蓝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3年07期 |
5 |
王绮;张鲁刚;张战凤;惠麦侠;张明科;;大白菜杂交种‘冠春’杂交率的RAPD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4期 |
6 |
田世龙,袁丽卿;甘肃省几种主要蔬菜不同品种营养成分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4期 |
7 |
宋顺华,郑晓鹰;利用RAPD技术鉴定大白菜主栽品种及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年03期 |
8 |
孟淑春;郑晓鹰;刘玉梅;何伟明;刘庞沅;;大白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年04期 |
9 |
宋顺华;郑晓鹰;徐家炳;余阳俊;;大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张慎好,王学东,轩兴栓,尚玉峰,何洪巨;芥蓝不同品种营养成分含量评价[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
|
|
|
|
1 |
李会合;田秀英;季天委;;蔬菜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
2 |
欧行奇;李新华;朱彬;;甘薯茎尖与常见叶菜类蔬菜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比较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年03期 |
3 |
唐伟斌,胡章记,王力川,孟哲;北方山区常见12种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北方园艺;2005年01期 |
4 |
李会合;;蔬菜品质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6年04期 |
5 |
何功秀;张琳;;湖南大围山区几种森林蔬菜营养成分分析[J];北方园艺;2009年10期 |
6 |
王军,谢皓,郭二虎,李爱军,范慧萍;DNA分子标记及其在谷子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7 |
毛忠良,潘耀平,戴忠良,吴国平,姚悦梅,秦文斌,肖燕;长蒴黄麻及其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1年07期 |
8 |
王春侠;仇敬运;;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9 |
张俊华;崔崇士;潘春清;;分子标记及其在芸薹属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0 |
罗珊;康玉凡;濮绍京;张丽;李振华;肖伶俐;李永华;;黑河地区55份大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聚类分析[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
|
|
|
|
|
1 |
董如何,肖必华,方永水;正交试验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王成树,李增智;分子数据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3 |
刘恒烈,战广琴,葛惠民;油菜中β-硫代葡萄糖苷总量分析(简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4 |
秦耀国,雷建军,曹必好;青花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4年02期 |
5 |
李惠芬,钱芝龙;羽衣甘蓝创新种质形态学特征研究[J];北方园艺;2005年03期 |
6 |
刘英;王超;;简述甘蓝类植物的起源及分类[J];北方园艺;2006年04期 |
7 |
金文林;中国小豆生态气候资源分区初探[J];北京农业科学;1995年06期 |
8 |
金文林,邢克宇,郝丽芳,李瑞媛,郭玉刚;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研究——VI小豆叶片茸毛性状的观察[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文自翔,金文林,濮绍京,赵波;遗传标记在小豆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0 |
金文林,吕志军,金弘,周英,陈学珍,喻少帆;小豆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Ⅲ~(60)Co-r射线不同剂量处理小豆种子的细胞遗传学效应[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
|
|
|
|
1 |
张国范,张福绥;贝类遣传多样性及其永续利用(I)[J];海洋科学;1993年05期 |
2 |
张辉,柳鎏;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人工选择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1998年01期 |
3 |
周新安,彭玉华,王国勋,常汝镇;中国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和起源中心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3期 |
4 |
Abebe Menkir,史锟,杨村;应用RAPD评估栽培高粱种遗传多样性[J];杂粮作物;1998年03期 |
5 |
毕玉芬,曹致中;苜蓿属植物遗传变异和分类的研究概况[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6 |
韩雅莉;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的RAPD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7 |
董英山,庄炳昌,赵丽梅,孙寰,张明,何孟元;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J];作物学报;2000年05期 |
8 |
顾志良,王志跃,杜兰芳;我国地方鸡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J];中国家禽;2000年06期 |
9 |
赵凌侠,李景富,唐克轩,许向阳,开国银;番茄属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0 |
易润华,梁承邺,朱西儒,周而勋;不同品种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