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PP模型的降雨径流调控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黄土高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而坡面降雨径流又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动力,通过科学调控坡面降雨径流、截断或减弱侵蚀动力,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是实现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缓解干旱缺水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调控降雨径流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的理念,通过对WEPP模型验证及计算修正,结合实体降雨径流比尺模型,对黄土高原坡面和小流域降雨径流调控进行模拟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土壤参数敏感性分析。杨凌降雨径流调控试验观测站资料分析表明,在WEPP模型中,土壤反照率、初始饱和导水率、土壤临界剪切力、细沟土壤可蚀性、细沟间土壤可蚀性的变化对径流量不敏感,有效水力传导系数对径流量敏感,且为负相关。土壤反照率、初始饱和导水率、细沟间土壤可蚀性的变化对产沙量不敏感,而土壤临界剪切力、细沟土壤可蚀性和有效水力传导系数对产沙量相当敏感;同时产沙量与细沟土壤可蚀性正相关,与土壤临界剪切力和有效水力传导系数负相关。根据杨凌区的实际情况和径流量、土壤侵蚀量观测资料,最终将对裸地的有效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临界剪切力和细沟土壤可蚀性分别率定为33.8mm/h,4.9Pa和0.028s/m;对布置各种调控措施地面的有效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临界剪切力和细沟土壤可蚀性分别率定为11.2mm/h,0.49Pa和1.833s/m。
(2)数据库的建立。根据WEPP模型的基本原理,基于杨凌岭后降雨径流调控试验站2003-2004年的降雨资料和小区的布设情况,以及有效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临界剪切力和细沟土壤可蚀性三个重要土壤参数的率定结果,分别建立了WEPP模型运行所必须的杨凌地区气候、土壤、坡度和作物管理四个数据库。模型参数的获取方式包括试验观测资料及其公式计算等。有些参数还必须利用原有WEPP模型自带的默认值。
(3)WEPP模型在降雨径流调控中的应用。利用WEPP模型坡面版分别对10°和20°24个国际标准小区观测较全面的裸地和布置调控措施的产流、产沙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WEPP模型对裸地的预测要优于对布置调控措施地的预测;对产流的预测优于对产沙的预测;对小坡度预测优于对大坡度预测,对调控措施简单的预测要好于对措施复杂的预测。在实际计算中,通过对WEEP模型修正,是能够反映实际降雨径流调控情况的。文中初步给出不同坡度不同调控措施条件下WEEP模型的计算修正关系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措施优化的参考。
(4)不同调控措施产流产沙对坡度、雨强及降雨量的响应。分析不同坡度、不同雨强和不同降雨量对不同措施的水沙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调控措施的径流泥沙量随坡度、雨强、降雨量增大而增大,但调控特点不同。给出了不同调控措施、不同坡度、不同雨量及不同雨强关系图,便于降雨径流调控规划设计查询。
(5) WEPP模型对小流域的模拟计算。利用WEPP模型流域版对延安燕儿沟小流域的侵蚀产沙进行简单模拟计算,其结果表明:由于坡面、沟道及断面概化粗糙,产沙计算与实际差别较大,但对其进行修正是可以达到预期的。建议今后采取分段概化计算对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
|
|
|
1 |
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5期 |
2 |
幸定武;高建恩;梁改革;;WEPP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调控中的应用研究[J];人民黄河;2009年09期 |
3 |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郑粉莉;;黄土塬区坡面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1期 |
4 |
李莉;孟杰;杨建振;卜崇峰;;不同植被下生物结皮的水分入渗与水土保持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
5 |
高建恩,吴普特,牛文全,冯浩,樊恒辉,杨世伟;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力侵蚀模拟试验设计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
6 |
齐清;王天明;寇晓军;葛剑平;;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3期 |
7 |
赵西宁;吴普特;冯浩;王万忠;;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定量评价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
8 |
王刚;李小曼;李锐;;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土壤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5期 |
9 |
张淑英;黄治江;代亚利;刘粉粉;;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0 |
王建勋;郑粉莉;江忠善;X.-C.John Zhang;;WEPP模型坡面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评价——以坡度因子为例[J];泥沙研究;2008年06期 |
11 |
魏林森,王世宇;陇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2期 |
12 |
倪九派,傅涛,李瑞雪,何丙辉,魏朝富;应用ARC/INFO预测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同新奇;胥彦玲;李怀恩;员学锋;;黄土高原向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5期 |
14 |
王建勋;郑粉莉;江忠善;张勋昌;;WEPP模型坡面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评价——以坡长因子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2期 |
15 |
谢红霞;李锐;杨勤科;李静;梁伟;;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16 |
张静;张媛静;李亚松;;黄土与紫色土抗侵蚀机制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1期 |
17 |
杨忠发;王荣富;张仕华;;我国建设项目弃土场水土流失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8 |
张媛静;张平仓;丁文峰;;黄土与紫色土坡面侵蚀特征对比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4期 |
19 |
张平仓;唐克丽;郑粉丽;焦菊英;;皇甫川流域泥沙来源及其数量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0年04期 |
20 |
黄自强;;黄土高原小流域产水产沙实体模型的设计思路[J];人民黄河;2006年04期 |
|
|
|
|
|
1 |
高建恩;杨世伟;吴普特;;小流域土地规划方案优化方法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
2 |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3 |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
4 |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5 |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
6 |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7 |
王全九;;黄土高原农田溶质径流及其控制措施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
8 |
唐克丽;贺秀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侵蚀环境调控[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9 |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10 |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