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植被与优势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摘要】:
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佛坪县境内。东和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相接,西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北同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南与佛坪娘娘山自然保护区接壤,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位置。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对陕西省观音山自然保区植被资源和优势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观音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或群系组,52个群系。
(2)据调查统计,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63属,1326种(含种下类群),分别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43.2%、18.9%、5.4%。在野生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5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125科,552属,131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449属,1096种,单子叶植物13科,103属,215种。
(3)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其森林植被的建群种多为北温带分布属,如栎树Quercus、桦属Betula、杨树Populus、鹅耳枥属Carpinis、松属Pinus、冷杉属Abies、云杉属Picea等。
(4)属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的属也很常见,但多作为伴生植物,如黄檀属Dalbergia、卫茅属Euonymus、柿属Diospyros、朴属Celtis、泡花树属Meliosma、山胡椒属Litsea等。
(5)组成我国亚热带森林的主要科如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的植物在本区均有出现,如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椆Cyclobalanopsis glauce、铁橡树Q.spinsa、陕西紫茎Stewartia shensi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
(6)从植被优势植物种的区系地里成分看,不同植被垂直带表现出较大差异和一定的替代现象。海拔2000m以下,建群种以华北成分为主,如栓皮栎Q.variabilis、锐齿栎Q.aliena var.acuteserrata、油松P.tabulaeformis等。同时也有许多华中成分和华东成分成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如华中成分铁杉Tsuga chinensis、秦岭冷杉Abies chinensis等,华东成分如铁橡树Q.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榉Zelkova serrat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等。
(7)从垂直分布看,海拔2000m以上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以华中成分为主,如纸皮桦B.albo-siensis、糙皮桦B.albo-sinensis septentrionalis、铁橡树Q.spinosa、铁杉Tsuga chinensis、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秦岭冷杉A.chinensis等。其他成分如西南成分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秦岭特有成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也可形成优势。而华北成分除青杆Picea wilsonii外,在这一范围仅作为混生成分出现在群落中。
(8)在海拔2500m以上与森林群落呈镶嵌分布的块状亚高山灌丛及草甸中,优势植物主要为温带成分如太白杜鹃Rhododendron purdomii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如川康苔草Carex schneideri以及北极高山成分如球穗蓼Polygonum sphaerostanchyum等。
(9)因本区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植被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各种不同地理成分的植物在植物群落中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铁橡树林中,热带性质的黄檀、化香Platycarya与温带性质的胡枝子Lespedeza、杜鹃Rhododendron等同居一个林下;热带成分求米草Oplismenus与典型的北温带成分鹿蹄草Pyrola、水晶兰Monotropa在同一个群落中混生存在。
近缘种在垂直向上的替代现象也比较明显,如海拔1300以下为栓皮栎居优势,1300~1500m则为小橡子树取代,1500~2000m锐齿栎占据了绝对优势;松属的油松分布于海拔1000~1750m,以上则为华山松替代。胡枝子属Lespedeza的胡枝子L.bicolor沿海拔梯度在数量上明显地表现出被美丽胡枝子L.formosa和绿叶胡枝子L.buergeri取代的趋势。另外蔷薇属Rosa、忍冬属Lonicera、荚蒾属Viburnum等也有类似的替代现象。
|
|
|
|
1 |
袁国映;和田河中下游的脊椎动物[J];干旱区地理;1988年02期 |
2 |
方彦;谢春平;;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3 |
黄成林,张敏,周大跃;安徽省木本攀援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4 |
何平,袁小凤,马文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与区系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5 |
吴玉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禾本科植物区系(英文)[J];植物研究;2005年01期 |
6 |
王晓鹏,陈正涛,宛传丹,张晓虹;安徽皇甫山黄檀群落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8期 |
7 |
袁志良;叶永忠;贾宏汝;;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8期 |
8 |
余顺慧;;王二包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9 |
郑朝宗;浙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征[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03期 |
10 |
张志英,梁固城,王艾绒;陕西药用植物区系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年01期 |
11 |
何顺志;;黔西北高原药用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贵州科学;1993年04期 |
12 |
黎云祥,苏智先;四川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13 |
陈亚飞,邓洪平,谢大军,李玉泉,江波,叶大进,孙敏;白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4 |
姚小洪,徐小彪,高浦新,李作洲,黄宏文;江西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的分布及其区系特征[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年03期 |
15 |
李光富;;紫溪山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与保护策略的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
16 |
华波;马建伦;邓洪平;王茜;刘开全;;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7 |
谢帆,王素珍;井冈山区常绿阔叶林更新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1年01期 |
18 |
李宏;拱王山植被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9 |
缪明志,黎云祥;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6期 |
20 |
张仁波;邓洪平;何平;;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菊科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