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
【摘要】:
干旱、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是制约豫西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维持该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田土壤环境,研究区以改革和优化农田耕作技术为突破口,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因CO2浓度的升高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也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气候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首要因子。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评价豫西黄土丘陵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对于该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水分生产力、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依据黄土丘陵区特点,采用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对豫西冬小麦生育环境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产量等的影响。在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中,选取IPCC气候分析报告中的最新温室气体排放方案(SRES)中的A2和B2情景,利用气候模型和天气发生器产生未来长时间系列逐日气象数据,借助DSSAT作物模型,以中国豫西黄土丘陵区孟津县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预测分析了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和水分平衡状况,对未来气候条件下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分析了DSSAT模型的地区适宜性并建立了模型参数体系:利用研究区的田间试验资料完成了DSS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对豫西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水分的模拟中显示出良好的适宜性。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等的模拟中模拟值与实测值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RMSE误差值较小,适合豫西坡耕地的冬小麦模拟研究;
2)在A2和B2两种气候情景下,研究区的CO2浓度和平均气温都将升高,降水也会大幅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后对研究区冬小麦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益处;
3)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A2和B2两种气候情景下,无论是否考虑CO2的肥效作用,豫西黄土丘陵区旱作冬小麦的产量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都表现出显著的增产趋势。结论认为,未来气温的变化对研究区冬小麦生长的负效应不明显,降水量的增加对未来冬小麦产量的增加起到了主导作用;
4)气候变化后,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四种耕作处理下冬小麦的生育期均有缩短,CO2浓度的变化不会对冬小麦的生育期产生影响;四种耕作处理下冬小麦的土壤蒸发量、蒸腾量及水分生产力均有增加;未来气候下冬小麦生物产量将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5)未来气候条件下,豫西黄土丘陵区的降水量、蒸发蒸腾量和农田耗水量均有增加,作物产量也会相应提高,这对发挥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缓解粮食供应压力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相比较可知,采用免耕覆盖处理措施的冬小麦产量预测值增长率最大,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最高。
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为减少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带来的危害,合理有效地利用未来降水增加的有利条件,孟津县未来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适宜的耕作模式应为免耕覆盖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2.11
|
|
|
|
1 |
杨尚英;;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
2 |
李香菊,吕德滋,李扬汉;小麦对升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种子发芽的异株克生作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3 |
穆兴民;模拟软件stella在小麦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4 |
廖要明,张强,陈德亮;中国天气发生器的降水模拟[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
5 |
廖要明;陈德亮;高歌;谢云;;中国天气发生器降水模拟参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6 |
高素华,郭建平,赵四强,张宇,潘亚茹;“高温”对我国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6年05期 |
7 |
熊伟;杨婕;林而达;许吟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玉米产量的初步预测[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0期 |
8 |
陈素英,张喜英,裴冬,孙宏勇;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4期 |
9 |
李军,邵明安,樊廷录,王立祥;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模型DSSAT3数据库组建[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1期 |
10 |
鲁向晖;隋艳艳;王飞;穆兴民;;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环境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3期 |
|
|
|
|
|
1 |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2 |
姚宇卿,吕军杰,王育红,李云德,潘永,刘红旗;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
3 |
王育红,姚宇卿,吕军杰;保持耕作技术对豫西旱坡地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
4 |
杨海军,孙立达,余新晓;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水量平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5 |
孙长忠,黄宝龙,陈海滨,刘增文,温仲明;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与其水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6 |
王占礼;耕作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践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7 |
李香菊,吕德滋,李扬汉;小麦对升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种子发芽的异株克生作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8 |
鲁鸿佩,孙爱华;草田轮作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J];草业科学;2003年04期 |
9 |
徐中民,程国栋;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的属性细分理论与应用[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
10 |
陈利顶,傅伯杰,王军;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陕西延安地区大南沟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
|
|
|
|
|
1 |
任国玉;;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与方向[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