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蕨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摘要】:
DNA是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是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和植物进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则是进行分子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植物干标本因在长期缓慢失水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次生产物,且DNA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降解,相比新鲜植物材料,其DNA提取比较困难。本研究对储存9年的6种不同的植物干标本——三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单子叶植物重楼,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采用TE缓冲液、除酚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三种溶液进行浸泡预处理,CTAB法、SDS法和高盐低pH法提取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检测其质量。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中TE缓冲液浸泡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的干标本效果好,Tris-HCl缓冲液浸泡其它5种干标本效果好且经济;DNA提取方法中,三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单子叶植物重楼用CTAB法的提取效果最优,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建议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选择不同的DNA提取方法。
莲座蕨科植物(特别是莲座蕨属植物)多为肉质大型蕨类,标本采集、压制困难,长期以来其分类一直是蕨类植物分类中的难点之一,而且迄今为止有关莲座蕨科植物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形态分类方面,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CTAB法,对低温储存3个月的9种植物标本——6种莲座蕨属、1种原始莲座蕨属植物及2种外类群植物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和atpB部分基因,克隆测序。从Genebank上下载四种植物(包括内类群和近缘外类群植物)的相应基因序列,用CLUSTAL X2软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比对后的结果用MEGA4.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树,邻接法分析中的遗传距离采用Kimura 2-parameter算法。通过分析构建的trnL-F序列和atpB序列的分子系统树,得出以下结论:多孔蕨属比莲座蕨科和合囊蕨属较早分化出来,而合囊蕨属比莲座蕨科先分化出来;不支持原始观音座莲属由莲座蕨属演化而来的观点;在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中,trnL-F序列可用于属间分类,而atpB序列不仅可以进行科间分类,也可用于属内分类;莲座蕨科下的两个属经历了较近的快速辐射演化过程,很难区分,需要更多的分子系统学数据来确定它们的分类关系。
|
|
|
|
1 |
董仕勇,张宪春;海南岛叉蕨科植物的增补与修订[J];植物分类学报;2004年04期 |
2 |
姚振生,杨武亮;江西药用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6年03期 |
3 |
张峰;用于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片断[J];山东科学;2004年01期 |
4 |
谢寅堂,李娜;柳叶蕨属的新分类群[J];植物研究;1989年03期 |
5 |
董仕勇,张宪春;中国实蕨属的分类修订(英文)[J];植物分类学报;2005年02期 |
6 |
丁士友,张春林,顾红雅,陈章良;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1996年04期 |
7 |
谢寅堂;中国玉龙蕨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1991年02期 |
8 |
孔宪需,张丽兵,郭晓思;贡嘎山鳞毛蕨属新资料[J];云南植物研究;1995年02期 |
9 |
陆树刚;鳞毛蕨属一新组——高山鳞毛蕨组[J];广西植物;1990年03期 |
10 |
刘家熙,李学东,陈阜东;北京鳞毛蕨属孢子形态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11 |
白音,蓝盛芳;试论单子叶植物的原始类群[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2 |
王玛丽,陈之端,张宪春,陆树刚,赵桂仿;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证据[J];植物分类学报;2003年05期 |
13 |
秦仁昌;喜马拉雅——东南亚水龙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J];云南植物研究;1979年01期 |
14 |
谢寅堂;黔蕨属的分类与分布[J];植物研究;1990年01期 |
15 |
吴世福;武陵山区蕨类植物研究[J];木本植物研究;1998年03期 |
16 |
李法曾;山东鳞毛蕨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1985年01期 |
17 |
李建秀,马书太;山东崂山鳞毛蕨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1983年04期 |
18 |
谢寅堂;柳叶蕨属的分类与分布[J];植物研究;1990年03期 |
19 |
石雷,张宪春;薄唇蕨属的分类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9年02期 |
20 |
张宪春,刘全儒,徐静;宽带蕨属(水龙骨科)的系统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