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机综合调节特性神经网络数字化建模仿真
【摘要】:
从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上合理提取流量和力矩特性数据,对水轮机选型设计和输水系统调节保证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是水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必要保障。目前,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都仅停留在高效工况区部分,对于低效工况区的特性数据依然凭借设计人员的经验沿特性曲线的走向向外延伸,经过反复手工试算和工程试验才能获得。由于水轮机在低效工况区呈现明显多元非线性特性,通过人工将特性曲线向外延伸获得的流量和力矩特性数据,在有效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人为误差,不能真实地反映水轮机在过渡过程调节中的流量和力矩特性。改进BP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数据曲线拟合逼近功能,能够通过模型自动学习获得高精度的预测数据。将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逼近功能引入到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处理中,获得水轮机在低效工况区的高精度流量和力矩特性数据。总结整个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了水轮机常用的几种综合特性曲线处理方法,经过方法间的相互比较,结合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的实际参变量特点,选用三次样条插值作为水轮机高效工况区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
(2)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对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的光栅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水轮机在高效工况区的流量和力矩数据。
(3)通过神经网络与Matlab相结合,建立起三层改进BP神经网络水轮机综合特性数据预测模型,并用高效工况区的流量和力矩数据对模型进行“学习”训练,通过Matlab仿真及误差分析后,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4)利用型值点延拓技术,结合边界约束条件,通过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的自动预测,获得低效工况区的流量延拓和力矩延拓曲面。
(5)把模型预测获得的流量和力矩特性数据与工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处理技术的合理有效性。
神经网络模型自动预测获得的全区调节范围的流量和力矩特性数据,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水轮机的综合特性,而且精度相当高,完全能够满足水轮机选型及过渡过程调节保证仿真计算的实际工程要求。
|
|
|
|
1 |
曹程杰;莫岳平;;基于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的水轮机自适应工况PID调速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03期 |
2 |
徐趁肖,谭南林,苏树强;Petri网理论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1999年02期 |
3 |
王悦;黎放;狄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武器装备研制风险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04期 |
4 |
卫国爱;全书海;苏林;祁承超;姜俊峰;;空压机用无刷直流电机的模糊控制及仿真[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5 |
;国内首次直驱永磁机组RTDS建模仿真成功[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0年12期 |
6 |
张灿兵;潘强;郁卫星;;基于Pspice的混合信号电路故障检测[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1期 |
7 |
盛洪刚;谢运祥;;基于MATLAB的对零电流开关准谐振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J];电源技术应用;2002年10期 |
8 |
赵兴福,王仲范,邓亚东,魏健;电动汽车蓄电池建模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01期 |
9 |
罗亚,周青山,周德雍,邹荣盛;短路电流计算程序的开发与仿真[J];华中电力;2004年06期 |
10 |
姚静媛;吴凤林;任家骏;;Pro/ENGINEER软件在棘轮装置设计研究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03期 |
11 |
胡晓峰;郑钢铁;;一种双层框架型腿式月球探测车方案[J];航天器工程;2007年06期 |
12 |
吴永波;何晓晔;谭东风;沙基昌;;军事建模仿真中概念模型定义比较[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年11期 |
13 |
张京明;王仕伟;程志刚;宋宝玉;;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8年07期 |
14 |
王福庆;邓志良;;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在Simulink下的建模仿真[J];现代制造工程;2008年10期 |
15 |
王锐;何洪文;;基于Cruise的整车动力性能仿真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9年02期 |
16 |
夏天;徐克林;洪旭东;;基于混合Petri网的PCBA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现代制造工程;2009年09期 |
17 |
张青;;基于Plant Simulation的离散制造系统仿真研究[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1年02期 |
18 |
刘晓敏,许冯平,姚立纲,郝爱萍,李英杰;面向对象的射流泵虚拟设计和集成制造建模仿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9 |
李峰,徐敏;FACTS控制器及其建模仿真[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20 |
胡红斐;罗玉涛;赵克刚;;基于瞬时优化的HEV控制策略(英文)[J];交通与计算机;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