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转换型功率超声振动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摘要】:随着功率超声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单一振动模式的超声振动系统已不能满足一些特定领域的应用需求。在超声清洗、超声液体处理、超声化学、超声焊接以及超声中草药提取等方面,迫切需要各类辐射面积较大的大功率超声振动系统,在这些应用场合,一维纵向超声振动系统通常很难实现全方位的大功率超声辐射。为了提高超声功率,增大超声波的作用范围,以及适应于不同的超声处理对象,往往需要一些耦合振动模式和模式转换型超声振动系统。对于模式转换型超声振动系统在工作时,一个振动系统中存在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耦合振动模态,所以其设计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其振动特性等较之单一振动模态的振动系统复杂的多。因此,针对不同的模式转换型超声振动系统建立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由于模式转换型超声振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设计出高性能的超声振动系统,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借助有限元软件进行振动性能分析仿真及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振动模式转换的思想,研究了适用于超声焊接、超声液体处理及超声中草药提取等方面的新型大功率超声振动系统,主要内容包括:
(1)把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应用到超声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中,介绍了用ANSYS的参数化优化设计技术对超声振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该方法将为本文研究的各类模式转换型大功率超声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其振动性能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2)基于模式转换的思想,提出了通过纵-弯-纵振动模式间的转换,实现大尺寸圆筒形工具头在较高频率下工作的新型模式转换型超声塑焊振动系统。应用弯曲振动和耦合振动理论,推导了该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方程。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该超声塑焊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模拟和实验结果证实,振动系统纵-弯-纵振动模式转换合理,振动效果明显,且振动系统的辐射面位移振幅均匀。研究结果可望在超声塑料焊接领域获得应用,同时为高频大尺寸超声振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3)提出了一种新型大功率耦合振动环形超声辐射器,辐射器由纵振换能器及变幅杆激励特定尺寸的金属圆环,使其能有效地将纵向振动转化为圆环的径向-轴向耦合振动从而向环的径向、轴向辐射超声波,并且在环的中心形成聚焦声场。基于耦合振动理论,推导了该辐射器的机电等效电路并利用等效电路法计算了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优化技术,对该环形辐射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耦合振动环形超声辐射器的谐振特性及其辐射声场特性。通过对环形辐射器的振动模态研究发现,除了设计的径-轴耦合振动模态外,辐射器还存在一个三次谐频模态同样具有较大位移振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该辐射器可在双频模式下工作。本文提出的模式转换型大功率耦合振动环形超声辐射器可望在超声清洗、中草药提取以及声化学等液体处理领域获得应用。
(4)为了提高超声辐射功率和增大超声波的作用范围,基于振动模式转换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大管径哑铃棒-管式高功率超声辐射器。辐射器由纵向夹心式压电换能器激发,通过哑铃状变幅杆实现放大换能器端面位移振幅和输出端面积的双重功能,实现在哑铃状变幅杆的输出端面连接比换能器径向尺寸更大的大管径金属圆管并给金属圆管更大的纵向激发位移振幅。当哑铃状棒形变幅杆和金属圆管受到换能器的纵向激励后,由于泊松效应变幅杆的大端及整个金属圆管产生一个复杂的纵-径耦合振动,从而在变幅杆的大端及圆管的径向和轴向均辐射超声波,增大辐射器的声辐射面积。基于传输线理论和耦合振动理论,推导了新型大管径哑铃棒-管式超声辐射器纵-径耦合振动的机电等效电路,并由此得到了该辐射器的谐振频率方程。为了提高整个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优化设计功能,对辐射器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了整个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机电阻抗特性及管内和管外的辐射声场特性。该大管径哑铃棒-管式超声辐射器可作为一种聚焦式超声辐射器在管内连续处理处理液,也可作为一种插入式高功率超声辐射器,向管壁外侧的径向及圆管的轴向辐射超声波,形成一个全方位超声辐射器。本文设计的新型大管径哑铃棒-管式高功率超声辐射器可望在超声污水降解处理、大容量液体处理,生物柴油制备以及声化学等领域获得应用。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把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应用到超声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中,提高了超声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
(2)基于模式转换的思想,提出了通过纵-弯-纵振动模式间的转换,实现大尺寸圆筒形工具头在较高频率下工作的新型模式转换型超声塑焊振动系统,有效克服了大尺寸圆筒形超声工具头在低频模式下工作噪声过大的问题。
(3)提出了一种新型大功率耦合振动环形超声辐射器,推导了整个振动系统在径-轴耦合振动模式下的机电等效电路,对该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及声场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振动系统可用作双频超声振动系统,有效克服了单频超声振动系统在处理液中由于驻波效应产生的处理“盲区”问题。
(4)为了提高超声辐射功率和增大超声波的作用范围,基于振动模式转换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大管径哑铃棒-管式高功率超声辐射器。辐射器由纵向夹心式压电换能器激发,通过哑铃状变幅杆实现放大换能器端面位移振幅和输出端面积的双重功能,实现在哑铃状变幅杆的输出端面连接大管径金属圆管并使金属圆管得到更大的纵向激发位移振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辐射器的振动性能并且增大了超声辐射面积。推导了该超声辐射器在纵-径耦合振动模式时的机电等效电路,并由此得到了该辐射器的谐振频率方程。分析了整个振动系统的振动性能、机电阻抗特性及管内和管外的辐射声场特性。该大管径哑铃棒-管式超声辐射器既可作为一种聚焦式超声辐射器在管内连续处理处理液,也可作为一种插入式高功率超声辐射器,向管壁外侧的径向及圆管的轴向辐射超声波,形成一个全方位超声辐射器。
|
|
|
|
1 |
张向慧;钱桦;;旋转超声加工振动系统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4期 |
2 |
吴宁,张同庄,丁洪生,刘惠林;超音波马达用阶梯形变幅杆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3 |
顾煜炯,周兆英,姚健;超声振动系统的四端网络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
4 |
顾煜炯,杨昆,周兆英,姚健;超声振动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的解析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5 |
袁江波;谢涛;齐海群;杨贵田;邵明磊;;超声拉拔振动系统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8年04期 |
6 |
李勇勇;郭钟宁;唐勇军;;超声辅助电火花沉积装备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9年09期 |
7 |
范惠珍,穆林,宁显宗;新型轻便地下声辐射器及其特性研究[J];应用声学;1993年05期 |
8 |
肖永军;杨卫平;李尧忠;刘瑞;;旋转超声磨削装置的研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06期 |
9 |
齐海群;单小彪;谢涛;;正交复合超声振动拉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0 |
何建文;连海山;郭钟宁;张永俊;赵文凤;;多功能数控超声加工机床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
11 |
周光平;超声振动系统的纵-弯和扭-弯复合振动[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1年05期 |
12 |
鲍善惠;王敏慧;王艳东;;超声复合振动系统中局部共振现象的有限元分析[J];应用声学;2006年03期 |
13 |
王先逵;李洪斌;;超声砂带精密磨削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1988年04期 |
14 |
温任林,颜景平;压电式超声振动切削系统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5 |
阳培;赵波;;用于功率超声磨削声学系统的阶梯型变幅杆节点位置研究[J];机械传动;2010年10期 |
16 |
杨小勇,刘德忠,费仁元,李剑锋,吴光中,管长乐;超声振动切割细胞系统的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年11期 |
17 |
张日升;;超声振动冲削[J];新技术新工艺;1984年06期 |
18 |
林仲茂,马玉龙;塑料焊接超声振动系统的力负载对其电端阻抗的影响[J];声学技术;1992年Z1期 |
19 |
杨雪玲;于兴芝;张成光;;超声波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机械;2009年02期 |
20 |
朱武,张佳民;超声振动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