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黑多刺蚁dpp基因的克隆与mRNA水平表达及其对发育影响的研究
【摘要】:dpp (decapentapletic)基因,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超家族,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最早在果蝇中发现并进行研究。
拟黑多剌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是群集而居的社会性昆虫,具备社会性昆虫的典型特征。同巢中世代重叠,有三个品级的蚂蚁-雌蚁(Female)、雄蚁(Male)和工蚁(Worker),品级间的分工非常明确,神经系统和行为高度复杂,因此是研究昆虫生长发育非常好的模式生物。
本实验以拟黑多刺蚁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拟黑多刺蚁dp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次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dpp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分析、进化关系分析及功能预测;最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dpp基因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和不同品级虫体中的mRNA表达情况。所获实验结果如下:
1.获得拟黑多刺蚁dpp基因的序列全长为1866bp,其中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1644bp,编码547个氨基酸残基,3’非编码区长度(3’-UTR)为104bp,3’末端存在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及序列长度为13bp的PolyA尾。5’非编码区长度(5’-UTR)为118bp。将拟黑多刺蚁dp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vdpp,并上传至NCBI的GenBank数据库,得到的序列号为JX021498。
2.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vDPP蛋白序列与其它物种的dpp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相似度很高。理化性质分析显示dpp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61804.7Da,等电点为9.79,有一个典型的TGFβ结构域,属于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属于mixed型蛋白。三维结构分析显示,与该蛋白序列最匹配的模板是2h62B,序列一致性为81.55%,评价值为1.26e-50。
3.采用实时定量技术研究dpp基因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和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dpp基因在拟黑多刺蚁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级虫体中均有表达。在幼虫时期,以在一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三龄幼虫和蛹,在卵和二龄幼虫中的表达量相对来说较少,原因可能与dpp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有关。有研究证实,dpp基因可以决定昆虫附肢的发育位置,而且在体节形成过程中与间隔的形成有关。另外dpp基因还参与胚胎背腹轴的形成,因此对于昆虫的生长发育来说,dpp基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拟黑多刺蚁的幼虫期dpp因的表达量较高。另外,在三个品级的成虫体内dpp基因的表达量也很高,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果显示dpp基因在工蚁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雌蚁,在雄蚁中的表达量最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工蚁复杂的社会功能有关,工蚁在蚁群中的职能非常多,它们不仅要打扫蚁巢,还要照顾雌蚁和幼蚁,与雌蚁和雄蚁相比,它们的社会功能更加复杂,因此推测dpp基因在工蚁复杂的行为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首次从社会性昆虫-拟黑多刺蚁体内成功的克隆了dp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该序列上传至GenBank: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dpp基因进行核苷酸和蛋白序列分析、进化关系分析及功能预测;同时通过实时定量技术研究发现,dpp基因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级虫体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dpp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昆虫发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
|
|
|
1 |
兰风华,徐铃,赵雨田;对大鼠肝mRNP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2年04期 |
2 |
毛立群,吴乃虎;RACE——低丰度mRNA的cDNA末端快速扩增[J];高科技与产业化;1996年03期 |
3 |
李文雍;陈清轩;;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
4 |
蔡亚非,杜娟,张利军,李莲,刘庆华,周磊,杨媛媛,王根林;热应激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血液学分析[J];动物学报;2005年02期 |
5 |
唐红星;羊小海;王柯敏;谭蔚泓;李伟;;硫代修饰分子信标用于活细胞内mRNA的检测[J];科学通报;2008年17期 |
6 |
林盛国;张嵘;王家庆;;RNA干扰技术及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7 |
梁婧;黄朴;傅文宇;徐立红;;微囊藻毒素LR对人FL和HL7702细胞PP2A各亚基转录水平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6期 |
8 |
郭晓农;;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中脂联素mRNA表达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9 |
巫爱珍,戴仁鸣,沈学仁,孙玉昆;[~3H-甲基]-甲硫氨酸可以作为体外合成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mRNA 5′-端的甲基供体[J];中国科学A辑;1981年11期 |
10 |
陈吉龙,张玉廉,张葆英,牛满江;外源CAT mRNA在金鱼卵各发育阶段中的功能[J];科学通报;1994年22期 |
11 |
郭秀林;张正斌;李景娟;李广敏;;cDNA-AFLP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
12 |
伍林涛;阮颖;彭琦;张源;刘春林;;RNAi技术及其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4期 |
13 |
付月玲;陈素华;冯玲;郑翠;;巨细胞病毒对乳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NR1亚基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年07期 |
14 |
吴石君,李士谔,张海澜,罗坚,于跃;CPS_1 cDNA克隆及大鼠肝癌癌变过程中CPS_1 mRNA量的变化[J];中国科学B辑;1987年05期 |
15 |
张同海,宋诗铎,李立津,祁伟,胡文芝,王培福,陈昆明,方佩华;牛泌乳素mRNA的分离及鉴定[J];遗传学报;1992年05期 |
16 |
沈虹,李逸平,左嘉客;母型mRNAs及其功能[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6年01期 |
17 |
安建平;编辑——一种新的RNA加工方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8 |
申景平,张淑萍;超越基因组:蛋白质组计划[J];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01期 |
19 |
毛建平,王全会,施水兰,袁国刚,左刚,崔玉芳,毛秉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mRNA反义寡核苷酸的筛选和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
20 |
吴艳红,陈建龙,许媛媛,李云龙;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J];生命的化学;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