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台塬区土地承载力动态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对我们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土地承载力表示在一定地区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能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中的典型地貌黄土台塬进行研究,利用ArcGIS软件,结合灰色GM(1,1)模型、回归模型以及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在DPS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研究了黄土台塬区历年来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以及土地承载力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预测,得到结论如下:
(1)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
从1999年到2009年间,耕地、未利用地以及牧草地都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72256公顷、26861公顷、1277公顷;增加的主要是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其分别增加了28496公顷、44323公顷、847公顷。在1999年至2009年之间,以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牧草地和园地;在研究区内,耕地、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增加,这与当地积极的退耕还林政策相关,建设用地的增加说明了当地正在扩张城市用地,积极发展经济。
从土地利用的动态度来看,其动态度绝对值的大小为: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牧草地园地,最大的为林地,最小的为园地,林地是园地的32.5倍。由此可见,在1999年至2009年间,黄土台塬区林地动态度最大,退耕还林政策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而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绝对值较大,说明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是明显的。
(2)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
到2009年底,黄土台塬区总人口达到了10033210人,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人口的比例占24.42%。通过对黄土台塬区各个区县1992年和2009年人口的比较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处于逐年增加的态势,城市也一直处于扩展的状态。根据预测模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黄土台塬区的人口将分别达到:10371549人、10674418人、11298986人。
在1998年—2009年间,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耕地面积由885360公顷到2009年底的814201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由1015838公顷下降到900209公顷;粮食产量在1998年至2001年间下降,从2001年到2009年间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粮食单产呈上涨趋势;黄土台塬区总人口在不断的增加,人均拥有粮先下降然后呈现上升的趋势,1998年,人均拥有粮为413公斤/人,2001年为328公斤/人,到2009年底人均拥有粮为419公斤/人,而这期间,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一直都是呈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单产在不断的提升,研究区内农业向集约型转变。
(3)土地承载力变化特征
从1998年—2009年间,黄土台塬区土地承载力的变化呈现平衡有余—临界超载—超载—临界超载—平衡有余的趋势。
黄土台塬区LCC的值在人均每年消费粮食一定的情况下,与粮食产量成正比,粮食产量高的地区,LCC值大,可以承载的人口多,反之,LCC值小,承载的人口少;在LCCI方面,对于类似雁塔区、王益区、金台区这类LCCI值小于1的地区,它们处于超载状态;对于类似兴平县、长安区这类LCCI值比较接近1的地区,处于相对平衡的态势;对于类似秦都区、岐山县、扶风县以凤翔县这类LCCI值大于1的地区,其土地承载力处于富足状态;并且在这期间,黄土台塬区各个区县土地承载力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超载的地区越发严重,富余的地区越发富余。
(4)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根据预测模型预测表明:在2015年黄土台塬区能向外提供117万吨粮食,可承载人口超过预期人口293万人,粮食单产为6334公斤/公顷,潜力为1.28,状态为富余状态;如果继续按照这种趋势发展,黄土台塬区的土地承载潜力将进一步的上升,到2020年和2030年承载潜力分别为1.34和1.54,黄土台塬区处于富余状态。
本文对黄土台塬区土地承载力的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对其过去和现在土地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土地承载力进行预测,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为整个黄土台塬区人口、土地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建议,同时也有助于找出限制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子,在区域土地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过对人口、耕地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粮食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此外,选取典型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也为以后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
|
|
|
1 |
韩克庆;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J];学海;2004年05期 |
2 |
杨子生;大理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3 |
陶军德,梁庆燕,刘伟;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7年Z1期 |
4 |
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5 |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
6 |
胡新艳,刘一明,牛宝俊;东南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1期 |
7 |
钟陆演;艾尧;;吐鲁番市土地承载力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年06期 |
8 |
许炼烽,杨碧刚,陈海深;惠州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J];土壤与环境;1995年01期 |
9 |
修丽娜;;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
10 |
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多重含义及其参数的不确定性[J];经济地理;1993年03期 |
11 |
孟庆香,常庆瑞,张俊华,陈涛,熊广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承载力及提高途径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1期 |
12 |
杨言勇;甘肃省土地承载力现状评价[J];发展;1997年02期 |
13 |
张晶;王德岱;;浅论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4 |
黄万常;周兴;;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10期 |
15 |
余霜;李光;;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
16 |
黄万常;周兴;;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年03期 |
17 |
常庆瑞,孟庆香,刘京,齐雁冰;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承载力及提高途径探讨——以延安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8 |
艾更之;;中国人口极限及土地承载力[J];预测;1993年02期 |
19 |
吴宗法,杨世港,谈采田;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马爱慧;李默;李晓东;;基于AHP的新疆土地利用综合承载力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