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摘要】:空间集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文化产业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文化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产业集聚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传统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力因素,如报酬递增、外部性、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是否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什么?本文选择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及其效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并融合新兴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以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结合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文化产业集聚所形成的集聚经济效应、创新效应和城市空间更新效应,并基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于丰富文化产业集聚形成与集聚效应的研究、指导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培育和实现集聚效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结论总结如下:
1.从分工演化和产业组织变迁的视角,将文化产业集聚作为一个中间性组织,在对文化产业生产组织历史演变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工、交易效率和文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构建一个分工的收益——成本模型,揭示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分工组织效率。研究发现,分工所产生的外部性和报酬递增是文化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集聚有利于分工收益的实现并通过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的演化,分工和产业集聚相互推进;文化产业集聚这种组织形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率的分工组织安排,有效填补了企业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科层组织的效率空隙。
2.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构建了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多视角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中国各省域文化产业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从行业来看,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艺术表演、文化娱乐这3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较高。(2)东部地区具有文化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而文化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具有文化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在控制新经济地理等因素影响下,新古典贸易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3)新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解释是强有力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地区多样性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制度因素可以部分解释文化产业的集聚分布,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和园区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5)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
3.在对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从文化产业增长和文化产业效率两个方面,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2)从文化产业集聚的产业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中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显著,但地区差异呈收敛趋势;文化产业存在显著的集聚增长效应,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均对文化产业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文化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文化产业集聚经济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邻近地区的文化产业增长。(3)从文化产业集聚的产业效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中发现:2004-2010年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带文化产业效率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化经济是中国文化产业效率改进的主要动力,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改进无显著影响,地方化经济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
4.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集聚具有经济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套的“双网络”属性,地理集聚是相互作用和互为增强的“双网络”运行的空间需求。(2)文化艺术业集聚网络、文化旅游业集聚网络和文化创意集聚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3)文化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位于网络中心并占有丰富结构洞的文化企业具有更好的创新绩效表现,网络联结的强度和质量是决定创新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对具有不同知识吸收能力的文化企业来说,网络位置和网络联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5.基于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的互动机制和典型互动模式,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物理空间、产业空间和意象空间组成的融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复合空间,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效应评价框架,对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城市空间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具有互动机制,原本衰败的城市空间成为文化创意生产的空间资本,吸引文化创意人员和文化企业的空间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更新和城市形象的提升。(2)艺术家主导下的文化艺术区模式、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区模式和独立文化产业新区模式在城市更新动力、空间区位、空间生产与管理、文化产业类型、城市更新效应五个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3)曲江文化产业新区在物理空间和意向空间的营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以空间集聚为特征的文化生产空间还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