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魏晋墓室壁画畜兽、花鸟形象研究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导致兴起于汉代的厚葬之风受到打击,加上曹魏政权倡导薄葬,统治阶级带头简化丧葬事宜,使墓室壁画也大大减少。河西走廊地带由于不是战争主要场所而免遭战祸,独特的坞堡庄园经济使得迁居此处的豪族们拥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河西走廊自汉代起就属于中原政权,一直到魏晋,其实际控制权都在汉人手中,以汉文化为主导。在这一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保存了中原许多丧葬习俗与文化,因此这里的墓葬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久以来的研究,集中于对墓葬的详细分期,形制的演变与传承,壁.画内容的大致分类与作用,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于其壁画中体现的绘画发展水平研究较少,对于某些画面的解读尚存在不合理之处。花鸟画在魏晋时期已有不少的记载,但缺乏实体资料,难以想象具体面目。自汉代起,宫廷画家已有能工牛马飞鸟的,至魏晋时,出现大量以花鸟为主要题材的名家,细分析其内容,仍以动物为主,表现花卉的较少。依据《鲁灵光殿赋》的记载,汉代宫殿里有在藻井装饰莲花以压胜,预防火灾的做法,却并不被归在宫廷绘画中,可见花卉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依据张晓霞在其《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中的研究,相较于可供人吃穿的蔬果及桑麻等植物,花卉多是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存在于各种流传下来的诗歌与巫术活动中。虽然民间已有赏花的行为,于绘画中所占比例却不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植物纹样才逐渐成为重要角色被表现。魏晋时期这一地区的墓葬壁画中,有大量的花鸟形象,具体内容包含神兽、鹰隼、狗马、牛羊、鹦鹉、燕子等动物以及桑树和莲花等植物形象。其造型手法稚拙简朴,技法与色彩较为简单,但其塑造出的形象生动活泼,蕴含的情感热烈奔放。对于这些花鸟形象的细致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花鸟画的起源与演变历程,同时了解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特性。这批墓室分布于几个地区,时间上也有前后,但它们均在色彩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即以红色为主色调。汉代墓室的绘画传统均将红色用于天象祥瑞形象中,这种色彩的使用与《山海经》等古籍记录的昆仑仙境有所关联。因此,继承了汉代丧葬传统的河西魏晋墓葬,很可能将这种代表仙界的色彩进一步发扬,用以烘托仙境的氛围。而将色彩赋予含义,不以实际为准的这种文化传统,也体现在后世的文人画中。造型方面,河西地区在车马出行类题材明显的继承了汉代墓室绘画的主题,以及追求升仙的传统母题。在具体的俗世形象中,则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具体表现在,日常可见的动植物多,除了传统升仙母题中的神兽外,其余均是日常生活可见的真实的动物形象,其所处的环境也是日常生活场景,大致分狩猎题材与畜牧题材,个别形象源于历史典故。狩猎题材多选取激烈运动的状态,内容包含奔马、逃兽、鹰隼、猎犬等,以“浮空”状的奔马逃兽来表现运动的激烈,颇具浪漫性。技法层面,毛笔的使用推动了壁画中线条的丰富变化,书法艺术的发达也影响着墓室壁画中线条的发展,不同粗细与虚实的线条营造出不同的质感。花鸟形象在魏晋进一步向更为单纯的审美对象发展着,墓室中单独的花鸟形象有着工匠感情的投射,相比汉代花鸟形象普遍的带有政教色彩,魏晋的花鸟形象含义更简单,更单纯,画面与构图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花鸟画的独立。